多益測驗及劍橋大學ESOL考試院日前分別公布台灣學生英語能力報告,都顯示國中小學階段平均還不錯,但到了高中則明顯輸給日、韓等國;技職學生普遍表現不佳,研究所平均成績也比國立大學生低。
這項結果與筆者平日的觀察相同,追根究柢,肇因於考試領導教學觀念根深柢固,學校英文教育沒有融入生活和學習中,學生小時候的學習沒有考試壓力,能自然學習,程度當然比較好,長大後,當學習動機只剩考試時,就沒了興趣,程度可想而知。
現代父母親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把英文當成才藝來補習,彷彿不補就會輸給別人,參加檢定考試,只為了可跟別人談論我家孩子英文通過幾級等,其實這並不會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興趣,況且城鄉和社會地位的差距,也會造成學習資源不公。
台灣多數人雖多年學習英文,但使用能力還是不佳,大部分都是留學後才比較好,沒有留過學而英文很流利的人,只是少數,以筆者為例,也是出國進修後,才真正使用英文,因為進修時需要講課與溝通,才有較多的機會使用英文。
多年前剛到外國時,必須到語言學校進修第二外國語,我連字母都不會念,因此先上最初階班級,上課前,我以為老師會用中文或英文解釋,沒想到從第一節課起就完全以第二外國語來教,老師並不急著教字母、發音,也不教單字、文法,起初我無法適應,後來我發現在生活中,有些句子會不經意脫口而出,才發現原來學習語言不是從字母、單字、和文法開始,反而是從聽和說開始,進而學讀和寫。
目前各大專院校紛紛把英文程度當成畢業門檻,立意雖佳,但間接導致學生把語文檢定,當成一般考試來準備,無法融入生活學習,即使通過檢定,使用英文的能力還是不佳。
建議專業課程教學應恢復使用原文書,適度在教學中融入原文解釋,透過日常學習學會專業英文;另外,調整心態把英文當成是專業來學習,因為英文好可當成職業,不再只是附加的技能而已。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