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垃圾渦流 39個台灣大

吳佳珍/整理報導 |2009.12.13
1220觀看次
字級

夏威夷東北方約一千六百公里的太平洋海域,有一道面積不斷擴大的「垃圾渦流」,盡是人類的廢棄物,包括燈泡、瓶蓋、牙刷、冰棒棍,以及成億上兆的塑膠粒。科學家估計,「垃圾渦流」面積超過一百三十九萬平方公里,將近台灣的三十九倍。

體積 10年增加一倍

《紐約時報》報導,首先發現這個垃圾渦流的美國海洋學家莫爾(Charles Moore),十二年前參加航海比賽經過北太平洋渦流區時,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垃圾海」,整整花了七天才脫離。之後他成立「亞爾蓋利塔海洋研究基金會」,招募科學家研究垃圾渦流的形成和影響。

科學家表示,這類垃圾渦流可能有五個,遍布於全球三大洋,日本外海、大西洋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都有。科學家並指出,垃圾渦流的體積大約每十年增加一倍。

垃圾渦流中除了少數魚網、釣鉤、浮標等捕魚用具之外,絕大多數來自人類在陸地丟棄的垃圾,塑膠用品最多。

這些塑膠用品可能從河流進入海洋,漂流數千公里後加入渦流,並逐漸分解成米粒大小的塑膠粒。

魚吃毒物 再進人肚

若干進入海洋的有毒化學物質不溶於水,如多氯聯苯(PCB)和DDT,碰上塑膠粒卻能被充分吸收,而這些塑膠粒可能被魚類吃進肚,最後又進入人類的食物鏈。

垃圾渦流問題逐漸獲得重視,今年夏天有三個海洋研究組織前往北太平洋研究垃圾渦流。

總部設於舊金山的「海星計畫」正在研究清理垃圾渦流的方式,目前有個一舉兩得的構想:把塑膠粒轉化成柴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