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守貞課 不如落實性教育

果智(台北市/退休人員) |2006.05.10
523觀看次
字級

看到報紙報導某立委提案立法希望中學生能安排上「守貞課」的新聞,恰好電視新聞也在播報一名十二歲小男生,因不滿老父管教方式,而意圖下毒殺害的新聞,那位八十歲的老父說說著,迸出這麼一句話:「太太可以換一個,兒子沒辦法啦。」這兩則新聞性質不同,但在精神與實質上,則有脈絡與因果的互存關係。

學生宜否上「守貞課」是性教育和性別角色教育無可避諱的課題之一,性教育通說是指生殖的解剖學、生理學及避孕方法、家庭與家庭功能的形成過程,性別角色教育則牽涉到生理、倫理、經濟、政治及訓練每個人如何了解自己扮演的性別角色、如何與異性發展長久而穩定關係等,因此,性教育和性別角色教育密不可分,若畸重畸輕,則性的教育無法臻於成熟;以性別角色與兩性恆定關係角度,檢視那位「太太可換,兒子不可」的老翁,新聞報導他已結了七次婚,看得出他的婚姻瑕疵和兩性關係的不穩定,扮演了失敗角色。

早期外國推動性教育是以「種子」作為切入媒介,從選種、土壤、播種、發芽、呵護、灌溉、施肥到成長完成,除播種者外,更需仰賴「呵護大眾」的共同心血與努力;轉換到性的教育就是:選種、土壤牽涉優生學,播種、發芽牽涉解剖學、生理學、避孕方法及家庭的形成與責任,而呵護、灌溉、施肥到成長種種,則是教育學、人文學、倫理學、社會計畫等領域,和經濟、政治關係更是難切割(適例是中共的一胎化和台灣當前的少子化)。

反觀我國的性教育,就以教育部委託專家編輯的性教育手冊「青春達人」為例,內容不過止於性器官(解剖學)及避孕方法、性病預防等狹隘的範疇,因此被立委冷嘲熱諷;更難堪的是,性病罹患率的控制與降低、未婚生子的減少與教養、性生活障礙造成婚姻問題的指導與消除等,都是屬於性教育的「次要利益」,在我國儼然變成主要目標與價值,真是倒果為因。

因此,與其規制莫衷一是的「守貞課」,不如正本清源落實性教育和性別角色教育,才是正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