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流行的形成與社會氛圍有關,當時感覺並不強烈,直到掀起一陣狂潮後再整理回顧,方才知曉其事出有因,影音產業尤其如此。
端端拍了一部《聽時代在唱歌》參加金馬獎,回顧六○年代到現在的國語歌壇,我們一群參與那年代的四年級生,擠在三張沙發上看試片,當李雙澤、楊弦、羅大佑、李建復等熟悉的歌手一一滑過眼前,座上有人微笑向銀幕上的老友無聲說哈囉,有人發出輕輕嘆息,好似陳明韶正在自己的耳邊唱〈讓我們看雲去〉。
低柔的旁白,屢次用「氛圍」兩個字來解讀歌手與唱片在市場掀起狂潮的原因;中美斷交,民心鬱悶,年輕人藉由楊弦的〈鄉愁四韻〉」一吐為快,聽到他歌聲中西方鄉村民謠與中國傳統文藝的混合元素,撫慰了憂國憂民的愁思,而〈龍的傳人〉興起炎黃子孫的兩岸尋根懷思,也對民歌運動的啟蒙與催生記上其難以抹滅的一筆。
因為抓到氛圍,成就了音樂產業近二十年的蓬勃,一起看試片的當年四年級霸主一旦被勾起回憶,不禁也細想,現今的社會氛圍是什麼呢?各行各業都生意難做,若能想透徹,找出來,注入商品中,必能再創另一波商機。
簡單來說,主事者必須弄清楚,現代人想什麼?要什麼?阿桂認為,現代人要成名,有了名,利就隨後跟著來;端端則提到,大家口味已被養得鹹重,愛麻辣與八卦…,這都是令人感到悲哀的負面觀點,難道就找不到熱情又鬥志昂然的正面態度嗎?在座的人倚在沙發上,盤坐地板中,一致都表達「放不下道德包袱」的結論,要我們為了名利去做瑤瑤、慧慈或許純美,這條路委實出現太多的障礙而坎坷難行。
尋找一晚上,我們都不知明確的氛圍究竟在何方,要往那裡前進,一股迷惑與迷惘蔓延到回家的路上,星光點點,我們卻只看到黯淡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