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情況日趨嚴重的效應之一,是國際社會不再「談核色變」。《華盛頓郵報》報導,環保人士曾認為核電廠對環境危害極大,故誓死反核;然而,近來因為暖化加劇,幾乎不會排放溫室氣體的核能發電,已逐漸與風力、太陽能等乾淨能源相提並論,被視為可能是對抗暖化的利器,讓部分環保人士改變立場。
兩害相權 必取其輕
「核能復辟」與油價飆漲、二氧化碳排放汙染環境,化石燃料成了眾矢之的有關;如今,各國因承受溫室效應氣體減排的壓力,再次想到低排碳的核能。自中國至巴西,目前各國正在興建的核電廠共五十三座,是五年前的兩倍;波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尼則打算興建首次引進的核電廠。
國際環保團體向來堅決反核,但如今已有部分人士立場鬆動,甚至轉向支持核能。綠色和平組織倫敦分處前負責人丁達爾表示:「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問題,氣候變遷是更大的危害,核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之一。」
美國上一次啟用核電廠是十三年前,現在連禁止設置核電廠的州也不反對使用核能,民眾對核能的接受度也變高。蓋洛普日前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百分之五十九的美國民眾支持使用核能,為一九九四年來最高比例。
零排放 抗暖化選擇
美國人現在對核能的態度是,核能並非美國能源問題的「唯一解答」,但可以是「一個選擇」。近兩年,美國核子管理委員會已接獲二十六件建造新反應爐的申請,但最快二○一一年才會發出新照。無論是民主黨州或共和黨州,都有官員在為新反應爐開路;連化石燃料豐富的肯塔基與奧克拉荷馬兩州,也在推動立法,要把核能解凍。
核能最可取之處,是它幾近「零排放」,價格穩定、美國能夠自產則是另外兩大優點。目前,美國三十一州共有一百零四座反應爐在運作,核電占美國總發電量的五分之一。
至於英國,自一九八六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發生後,英國一直禁止興建核電廠,但如今也認真考慮增建核電廠,計畫興建十座新的核電廠以對抗氣候變化。
技術進步 造價驚人
專家指出,車諾比事故及一九七九年美國賓州三哩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核能技術即有明顯進展,一九八○年代末至今,全球四百三十六座現役核電廠的工安意外銳減百分之八十。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謂「新核能時代」揭開序幕之際,反對的分貝已明顯降低,以往的反核抗議及強闖廠區事件大幅減少。
隨著反對聲浪消退,即使曾矢言絕不再興建核電廠的國家,例如瑞典、比利時與義大利,最近也改變態度。它們認為,如果兩相權衡,核能幾近零碳排放的好處,顯然大於核廢料貯存與核子擴散問題。
不過,國際環保運動標竿人物、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仍對核能抱持懷疑立場,但關鍵不在環境汙染。他說:「核廢料和核能安全問題都可獲得解決,但核電廠造價實在高得嚇人,而且有核擴散的風險。」
目前在法國和芬蘭興建的兩座新世代核電廠,皆超出預算達數十億美元,且施工進度嚴重落後,令人不免懷疑,若無政府的長期金援,這些核電廠恐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