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進上海豫園商城,店鋪尚未睜眼,空氣裡仍殘留著前晚繁華,「沉香閣」就座落在人潮熙攘的商城之中,早課梵音清亮,尼眾臉龐清秀,道氣沉著,令人難以想像,上海的燈紅酒綠
就僅在咫尺。
沉香閣建於明代,初名「慈雲寺」,因供奉沉香觀音而聞名,四百年來香火不斷。課誦後,大當家常濟法師和二當家果聖法師笑迎訪客:說到沉香閣歷史,就先從觀音談起吧!
沿木階拾級而上,觀音殿內的「沉香觀音」為鎮寺之寶,縷縷檀香,聞之使人頓然歸零。常濟法師介紹,明朝進士也是上海「豫園」的主人潘允端,奉命疏浚淮河打撈沉船時,意外撈起了一尊沉香觀音像,因此建閣供奉,以獻給拜佛的母親。
而這尊沉香觀音相傳是隋煬帝時,派大臣常駿出使南方國家,當作國家外交之贈禮,卻因途中遇風翻船,才遺落淮河,因此珍貴無比。據說每逢雨天,沉香味芳馥四溢。可惜,文革時不知去向。
現在這尊沉香觀音是由香港信徒集資,住持觀性法師於一九九○年至泰國購得珍貴的整塊沉香古木,按原像尺寸大小雕琢而成。觀音全身貼金,頭戴瓔珞寶冠,凝思自在,又稱「如意觀音」,善才與龍女侍立左右。
觀音殿正中四根立柱架起一重飛簷,簷上為懸空亭閣,上有趙樸初提筆「南海飛渡沉香大士寶閣」,並提書「花海沉思洞明自性,旃檀香風恒可眾心」掛於閣下的慈雲堂內。
沉香閣亦以講經教育培養僧才為勝。一九四三年,名僧應慈法師應邀駐錫此處,自律為「四壁有經皆可讀,一年無日不參禪」,廣弘《華嚴經》,寺內建有「應慈法師紀念堂」供信眾瞻禮。
延續此風,沉香閣內辦有上海佛學院尼眾班,招收各地女眾法師,培訓新一代比丘尼接班人,是上海著名的比丘尼叢林。
大雄寶殿前有一聯:「沉淪人盡渡載三千佛子一葉舟中;香水海無邊禮百億法王千花台上。」原來沉香觀音沉入海底,經浪起浪落,它愈沉愈香;沉香閣隱於上海豫園商圈,人來人往,它愈隱香火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