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六五,童蒙,吉。<br><br>〈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蒙卦‧六五‧象〉
完全讀懂名句
蒙卦的第五爻表示,幼童蒙昧無知,吉利。
〈象傳〉說:幼童蒙昧無知是吉利的,因為他們既柔順又謙遜。
名句的故事
蒙卦主要談的是教育的問題,在〈蒙卦‧六五〉的爻辭中,認為幼童的蒙昧無知是吉利的。而在此爻的〈象〉中認為蒙昧無知之所以為吉利,因為幼童既柔順又謙遜。
日本禪宗有一則公案:明治時代,有一位知名的南隱禪師。有個學者聽到他的大名,覺得很不服氣,於是假意上門求教。南隱禪師看到訪客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絲毫不動聲色,不但請訪客坐下,還親自為他倒茶。
杯子很快就滿了,但禪師還是繼續往裡頭倒茶。學者連忙說:「夠了,別再倒了,茶都滿出來了。」
這時,南隱禪師不慌不忙地說:「你就像這茶杯,裝滿了自己的想法。假如你不能把杯子倒空,我又能告訴你什麼呢?」
滕文公的弟弟滕更向孟子問學,孟子卻不理會他提出的問題,孟子的另一位弟子公都子問孟子:「老師為什麼不肯回答滕更的問題呢?」孟子回答:「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意思是,有五種人的問題孟子不願問答:自恃尊貴的、自恃賢能的、自恃長輩的、自恃有功勞的和自恃是孟子親戚朋友的,都不回答。而滕更自恃尊貴,又自恃賢能,所以孟子不願回答他的問題。這件事記載在《孟子‧盡心上》,既點出了孟子的教育理念,也可用於解釋〈蒙卦‧六五‧象〉的「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歷久彌新說名句
《三十六計》用「童蒙之吉,順以巽也」這句話來解釋「苦肉計」,原文是:「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意思是說,平常人不會傷害自己,因此傷害自己以假裝受到他人迫害的做法會讓人信以為真。當別人把真的當成假的,把假的當成真的,就可以施行反間計了。就像是對付無知的幼童,只要順著他們的心思,就可以輕易地控制他們。
《吳越春秋》中記載的一個故事,足以當作「苦肉計」的最佳例證。闔閭殺了吳王僚而奪得王位,但他很擔心吳王僚的兒子慶忌會來找他報仇。
伍子胥向闔閭推薦了勇士要離。要離告訴闔閭:「只要大王砍斷我的右臂,殺掉我的妻子,我就能成功。」闔閭雖然感到訝異,但還是這麼做了。要離向慶忌詐稱自己受到闔閭的迫害,果然取得慶忌的信任,後來趁慶忌一時不備,成功刺殺了他。
除了要離以外,據說三國吳人黃蓋也曾用過苦肉計,故意讓周瑜責打自己,而後向曹操詐降,在赤壁一戰中建立奇功,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