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們皮弟說很喜歡妳哦!」
當時,皮弟剛轉學進新的學校,面對新環境、新同學和新老師,一切都在適應中。
剛開始幾天,由我送他進中班教室,只見他一個人在團體之外閒晃,老師也反映,他似乎無法專注上課;一個月後,情況仍未改善,我問皮爺:「有什麼幫助皮弟儘快融入團體的好辦法?」
皮爺說:「順其自然吧!」
偏偏我這個「雞婆」性格的人就是不信邪,我百思之後終於想到一個妙策:如果我擔任「橋梁」,來串起老師和皮弟的感情,說不定可以促使皮弟更喜歡上學。
於是我開始了「白色謊言」的努力。
我會對老師說:「老師,皮弟愈來愈喜歡到學校了哦!」「老師,謝謝妳對皮弟的鼓勵,他愈來愈開心了。」另外,我會對皮弟說:「老師誇獎你,說你跟同學有好好相處哦!」「哇!皮弟,老師說你愈來愈進步了!」
就在兩邊打「強心針」的過程中,真的有了神奇的轉變;老師開始主動說起皮弟的「好」,皮弟也真的愈來愈喜歡上學。
接著,我向老師提及:「希望有機會,讓皮弟幫老師或同學做些服務的事。」
說了一段時間,毫無動靜。
可能老師要照顧的學生多,無暇顧及;也可能老師覺得皮弟尚不夠成熟,放不下手,在耐心等待一個多月後,趁接皮弟回家的機會,我和老師碰面了。
我鼓起勇氣,又向老師提起可否讓皮弟參與班務,多做助人的事。這次老師「哦」了一聲,對我說:「好!」。
隔天,皮弟一到家,就拉開大嗓門,高興地說:「我今天有幫老師拿東西給園長哦!」
隔一天回來又說:「我今天有幫忙擦玩具櫃哦!」
各位可以想像,當一個小朋友,發現自己在團體中是一個有用的人,他的自信、喜悅有多大啊!更棒的是,後來的發展已經不需要我的白色謊言了,因為皮弟自己已經搭上和老師的橋梁了。
「阿嬤,今天我有跟老師說,我要幫忙,結果老師就叫我做……」
這,不就是大人渴望的好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