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存vs.文化行銷

郭士榛 |2009.11.15
801觀看次
字級

去年十二月開始,文建會在華山藝文特區,主辦由「冬-流行視覺季」揭開序幕的「華山季節風」,時節歷經「春-創新工藝季」、「夏-服飾風潮季」,以及九月份落幕的「秋-居家美學季」,身為承辦單位的負責人,馬修認為,從事行銷公關這個行業,很清楚明白的是,無論葫蘆裡賣甚麼,都要先把人潮帶來,那其中的寶藏,才有機會被驗明並加以體認它的價值。

「但我想對於原住民來說,自然不是這種感覺。」馬修提及,在流行視覺季期間,就曾有人反應,認為將原住民文化與娛樂、流行做結合,算不上是原民藝術的表現;另一方面,則有來自花蓮的大學教授,與馬修深談之後,反而希望這樣的展覽也能帶到當地展出,給當地藝術家或設計人才,一些新的刺激和鼓勵。(圖/創藝傳媒提供)

馬修表示,其實「文化保存」和「文化行銷」整個從概念來看,重點可說全然不同。一個部落、一個地區,有著需要被保護,或是有學者加以研究的文化存在時,文史機構、學者專家,國家甚至可能有專職的研究單位,會盡可能去發掘並保留該文化最完整、原始的面貌,這是進行「文化保存」的工作;「行銷卻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

馬修指出,「今天當我們想讓他人接受自己的特色,以個人為單位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一邊表達自己的喜好,同時配合對方的喜好,用這種漸進交叉的方式,來彼此認識,而且互相尊重,甚至認可雙方的特色,讓兩者的特質融合,通常好朋友都會有這種相似又不相同的部分;那回來說到所謂『文化行銷』,其實就是這個模式的擴大與延伸。」

「或許那位大學教授能夠體會『文化行銷』的意義和目的,所以我們聊過之後,他反而很有興趣,覺得若是能有這種形式的展覽,活化當地的藝術活動,應該會是個很美好的經驗和學習。」馬修認為,能先讓群眾願意嘗試接受不同的文化特色,其中自然不乏有意認識這些文化源頭的人們,甚至對於設計師本身來說,可能在創作的過程,便會不斷去研究和推廣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