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首度鬆口,指若他年底現身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能為全球各國達成新氣候協議補上臨門一腳的話,則他會親自參加年底的會議。如果歐巴馬真的成行,將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網要公約》各締約國集會以來,首度有全球碳汙染「累計排名第一」的國家元首與會。
歐巴馬既要出席,國際媒體現在也把焦點轉到全球碳汙染「目前排名第一」的中國,看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不會也選擇出席氣候峰會。
京都減量規範 中美置外
從排放總量來看,美國是歷史累計排放量的第一,中國則是目前年排放量的第一。雖然中國的每人排放量遠低於美國,但根據看守世界研究中心二○○九年世界現況報告,中(百分之二十四)美(百分之二十一)排放總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四十五。
其次,在《京都議定書》的架構下,屬於工業化國家的美國必須率先減量—依照京都減量目標,在第一個承諾期二○○八至二○一二年前,應比一九九○年排放基準量減少百分之七。同時,美國還需要提供資金及技術協助開發中國家減量;中國則屬於開發中國家,在二○一二年以前,並無減量義務。
這兩個世界級的排放大戶,美國於二○○一年小布希執政時,因國會未批准,而退出《京都議定書》,直到現在還提不出等同於京都減量目標;中國則在《京都議定書》屆滿前,沒有減量義務。
換言之,全世界百分之四十五的排放大戶,目前置外於《京都議定書》的減量規範。這也是目前京都架構難於有效減緩暖化與極端氣候的癥結。
減量目標 兩國看法略同
不過,從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簽署以來到現在,中美兩國始終參與整個氣候談判過程。
美國在退出《京都議定書》之後,仍以UNFCCC締約國身分,與各國維續對話。中國則是開發中國家的代言人,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減量責任,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同時也成為京都架構下,以減碳或低碳計畫,提供發達國家抵減碳單位量的最大受益國。
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設定國內減量目標方面,似乎也有趨於一致的看法,第一,把京都基準年由一九九○年調整為二○○
五年。第二,減量目標與能源效率或國內生產毛額(GDP)相連結。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於十六日赴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歐巴馬表示,氣候變遷將成為主要話題,並強調只有中美兩大排放國找到共同立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峰會才可能成功。
(吳佳珍/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