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即將於十二月七日起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氣候變遷峰會,舉世注目,但能否達成全面性協議,陰影愈來愈濃,連負責大會的聯合國官員都不表樂觀,「金錢」是威脅氣候保衛戰的最大因素。
援助窮國 富國不甘願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歐盟估計,從二○二○年開始,開發中國家每年需要一千億歐元,以購買各種昂貴的零碳排放環保技術,其中國際社會的援助金額為兩百二十億至五百億歐元。
氣候峰會上一大困擾問題,就是要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工業化國家,向開發中國家提供大量援助。世界上最貧窮的一些國家甚至警告,如果無法得到確切的資金保證,他們將立刻退出氣候峰會。然而,當前經濟背景下,每年五百億歐元的資助金,遠超過富國願意付出的預期金額。
專利專家大衛E.馬丁(David E. Martin)曾前往世界各地,試圖向各國談判代表分析對於「氣候保衛戰」所需成本的錯誤認識。他表示,從混合動力車到風力渦輪機等多種環保工具的設計,其實已進入公共領域,這些專利技術應該「免費公開」。
專利技術 應免費共享
馬丁和工作團隊在搜集比較過程中發現,目前註冊的節能專利技術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時期技術的翻版而已,很多專利技術其實只是「排列組合」的不同。
比如,汽車利用煞車蓄能為電池充電、或是風力渦輪發電為房屋供電的專利技術,可被簡化為「再生制動裝置、車輪驅動、電動馬達和電池」以及「電力房和風中旋轉的渦輪葉片」。
作為M-CAM創新金融公司的行政主管,馬丁最近還與世界銀行合作開發能源、水利和農業等專利技術線上資料庫。據世銀估計,這套共享技術可節省兩兆美元的成本。在他的工作激勵下,瑞典也成立了「專利灣」(The Patent Bay)方案,分析歐洲地區綠色專利技術的有效性,以促進技術創新。
但是,對大企業來說,馬丁的這種做法讓他們很反感,因為將阻礙企業在新氣候協議下,取得預期的巨額利潤。對富國政府來說,馬丁更是「麻煩製造者」,因為他的做法將威脅到政府與這些商業巨頭之間的微妙關係。
面對甜頭 各國拚命搶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表示,那些最快申請到最好專利的國家,即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工業化國家,從中得到的利潤也是最大的;同時,也正是這些國家在努力尋找藉口,希望可以不用遵守資助開發中國家氣候研究技術的承諾。
由開發中國家組成的「七十七國集團」(G77,現有一百三十多國)與中國,去年六月要求將「氣候友好型環保技術」排除在專利技術之外。
然而,或許是為了消除疑慮和促進經濟復甦,歐洲各國環境部長日前簽署的文件中強調,「為促進技術創新和激勵私營部門投資,有必要加強對智慧財產權專利的保護」,實際上即否定了開發中國家的要求,而該文件將被作為參與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基礎。
(吳佳珍/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