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爸媽問起:「為什麼我的孩子人際關係不好?」
記得有一回,一位焦慮的媽媽指著六歲的女兒,告訴我:「她可以整天一句話也不說,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什麼?」
「妳有聽說過『情緒感染』嗎?」我問這位年輕媽媽。她搖搖頭,一臉困惑的模樣,「也就是說,子女往往會吸收爸媽的情緒成為自己的情緒;請問妳容易緊張、不安嗎?」我直接切入重點問她。
她點點頭說:「最近我和先生發生了一些事……。」聽到這裡,我原想拍拍小女孩的肩膀,給她一些安慰和支持,她卻抽身退後,臉上全無表情。明顯地,小女孩已經自我封閉了。
我轉身面向年輕媽媽,開始聆聽她的故事;只有媽媽開朗快樂了,小女孩的人際關係才可能好轉。
我們家皮弟,也曾經有過「分離焦慮」,每天早上皮弟找不到媽媽就大哭這件事,一直是家中四個大人(皮爺、皮爸、皮媽和我)的人生作業。
皮媽是一位優秀的國小教師,平日對教育心理學有興趣,為安撫皮弟情緒,首先她做到不再不告而別或匆忙離去。
其實,年輕媽媽要和小娃娃暫時分開,確實有許多掙扎,尤其看到孩子嚎啕大哭、伸手要媽媽的模樣,任誰也不忍心,可是若要躡手躡腳地走開,大人心裡又充滿愧疚,所以,在「說」與「不說」、「管」與「不管」之間,皮媽找到了平衡點。
一、睡前的心理建設:皮媽重視睡前和孩子的互動,當皮弟要求皮媽講故事或是玩拼圖遊戲時,皮媽就會告訴皮弟:「明天早上起床,如果看不到媽媽,那是因為媽媽去學校教書,等到媽媽下課回來,就會跟你玩了。」
如果皮媽因校務活動而必須遲歸,她會提前叮嚀皮弟:「媽媽明天晚上有事會晚歸,但是會睡在你旁邊,你半夜醒來時,一定可以看到媽媽……」
二、清晨的擁抱和輕吻:如果皮弟清晨隨著皮媽醒來了,皮媽就會用條小棉被裹住皮弟,把他抱到客廳沙發上,一邊輕撫皮弟額頭上的頭髮,一邊輕吻他的臉頰,往往皮弟在媽媽的輕撫下,又可以好好睡個回籠覺,然後,皮媽就能安心出門了。
有趣的是,在這段期間,皮媽也有很大的改變。
原本皮媽是比較ㄍㄧㄥ的人,不習慣開懷大笑,或打打鬧鬧,可是在她努力改善親子分離焦慮的過程中,她讓皮弟像猴子般地在她身上爬上爬下、打枕頭戰…
…不知不覺中,肢體開闊多了,笑聲也開朗了。
原來,親子之間的「情緒感染」也可以有如此的效應,這不也是意外的收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