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您告訴孩子睡覺時間到了,該收拾玩具了,但是,孩子可能因為想繼續玩,就故意忽略;也可能是沒聽到指令,而需要父母不斷提醒,等到孩子覺得嘮叨,或父母已經板起臉孔了,他才願意慢條斯理的放下手邊的玩具。然而,親子間的緊張關係,就常在這一來一往中不斷的醞釀而產生衝突。

某天下午,Sabrina的阿公問她:「妳今天在學校有學唱歌嗎?」Sabrina沒有反應,繼續做她的事情。我觀察到孩子的眼神和反應,並且確信她有聽到阿公的問話,便走到Sabrina面前問道:「妳有聽到阿公的話嗎?」她點點頭。我又問:「那麼,妳沒有回答,是因為妳今天在學校沒有唱歌?還是沒有聽清楚阿公問的內容?」Sabrina說沒有唱歌,於是我請她看著阿公,再一次回答問題。 (尤俠圖)
這件事在阿公心裡,或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如果孩子經常有這樣的反應,那會讓人覺得孩子非常沒有禮貌;若反應在課堂的學習上,還可能損失很多的機會。
為此,我跟Sabrina解釋了「零」與「無」的觀念。我告訴她:這就好比妳問別人這幅畫多少錢?如果對方回答「零」,那我們可以知道它應該是免費的、是贈品;如果對方不回答,那就是「無」,無是不存在的,也可以是無限的空間;藉此讓Sabrina清楚了解,對於別人的問話,該有明確的回應。
就在這件事情發生沒多久,某天,Victoria在學習騎腳踏車時,Sabrina不斷的在旁邊干預說:「我教妳啦,應該要這樣騎才對;不對,是這樣、不是那樣;妳聽我說,妳應該……。」我把Sabrina帶到一旁並告訴她:「Sabrina,請妳讓妹妹自己嘗試,妳的建議她已經聽到了,阿姨也在旁邊幫忙,所以妳只要說一次就夠了,不需要像按了重複播放鍵的CD機,一直告訴Victoria該怎麼做。我想,她應該可以自己決定。」
透過這兩個事件,我和Sabrina及Victoria約定,從今以後,我希望每件事,只要提醒一次,她們就能夠做好,並為自己負責。我也提醒她們,老師在學校也不會重複上課的內容,所以一定要更專心聽別人說什麼;如果真的沒聽到,就主動發問。
藉此經驗我也要提醒父母,當我們對孩子下達任何指令前,首先一定要確認孩子知道您在跟她說話,並且讓她看著您的眼睛,了解您所要表達的需求。可以的話,讓孩子重複一次您所說的話,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如此,孩子一定能將事情做得更好。
我相信,當孩子習慣了專注聆聽別人說話,對於她的人際互動及各種學習上,一定都有良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