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移民社運近二十年,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坦言栽進這個領域是意外的,卻也似是此生的使命。夏曉鵑說,南洋姊妹在一路成長的軌跡中,不斷爆出驚艷能量,是她在這領域堅持最主要的動力。
在夏曉鵑從事農村調查前,社會歷經八○至九○年代社運風起雲湧的洗禮,當時的夏曉鵑就積極關注弱勢、了解社會,她用學生身分認識農民和勞工,對當時的社會有許多批判。
夏曉鵑說,台灣一向認為,社會的改變只需要幾個「精英」帶頭就可以,但如美濃水庫運動,帶動者卻都是社會底層的力量!在社運的磨練裡,她也發現,農村青年大量娶進東南亞新娘,她們看不懂中文、處處碰壁。
創中文班 打破歧視
「華人是重文字的社會,若外配不會中文,連告示、招牌都無法閱讀,更別談了解國民基本人權!」夏曉鵑走訪印尼配偶最多的家鄉—加里曼丹,了解她們的環境、歷史與人文,並與美濃愛鄉協進會討論如何改變現狀。
一九九三年,夏曉鵑分別在高雄美濃、北縣永和及板橋成立中文班,當時她準備出國讀碩士,卻利用每年暑假,回台灣教外籍媽媽說寫中文。
「娶進外配的家庭,承受的壓力超乎想像。」夏曉鵑說,一般人常以為,外配的婆婆怕媳婦多學多能後會嫌棄丈夫,成為阻止媳婦進步的最大阻力,真相卻是:「社會歧視才是造成外配出不了家門的主因。」
一位台灣婆婆曾很心酸地對夏曉鵑說:「媳婦第一次返鄉的壓力最大,鄰居會嘰嘰喳喳問:『妳媳婦回去?會回來嗎?不會不回來了吧?』我真的好怕被等著看笑話。」鄰人過於關切,聽在外配家人耳裡,多少帶著嘲諷意味。
而外配本身承受的壓力也不小,有人嘲諷她們寄錢回家一事,似乎結婚都是為了錢;一位外配曾不平地吐露:「台灣的女兒出嫁後,逢年過節也會孝敬父母,數目不多,只是略表心意,我們也是,但為什麼要帶著刺來看我們?」
面對媒體 扭轉負分
教課時,夏曉鵑會結合生活經驗,例如教姊妹在夜市購物如何討價還價,也會談及辦身分證會碰到的問題,讓這群姊妹學會,並馬上會用。
中文班推動八年,外配才成立「台灣南洋姊妹會」。令夏曉鵑意外的,第一任會長是位柬埔寨媽媽,當選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在學生時代好像就參加過社團了,其實早就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夏曉鵑心頭一震—生活的壓力讓她們幾乎忘了本身具備的能力。
面對媒體,外配付出更多努力。因早期報導偏重負面問題,千篇一律是騙婚逃跑、家暴受害者等負面影響。外配中文班剛開始時,媒體蜂擁而至,可惜外配總是遮遮掩掩,無端給外界更負面的形象;有心做專題的媒體才會花時間了解。
出書表演 刮目相看
「很多歧視,是因不了解,所以心態出問題。」總結十多年的經驗,夏曉鵑感性地說:「移民是歷史課題,不是爭取權益的問題,台灣想變成人吃人的社會,還是共存共融,由自己決定!」移民問題不是施捨,若台灣能創造友善的移民環境,將不只是幫助移民,也是幫助自己。
「用心看她們做什麼,就能看到她們的能力。」夏曉鵑不斷聽到近年社會的驚呼:「哇!她們怎麼這麼厲害!」例如大家合出《不要叫我外籍新娘》的書,姊妹在記者會上表演,大家都很「吃驚」,因為和刻板印象中「她們是一群可憐,需要人家幫忙、救贖的族群」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