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從幼稚園帶回了一本書,書上描述了一對雙胞胎姊妹常常受到同學的嘲笑,雙胞胎姊妹很不服氣,於是雙方約定以比賽騎腳踏車來決勝負。比賽由雙胞胎姊妹中的姊姊代表參加,可是,為了贏得比賽,妹妹卻抄小路躲在終點附近,在比賽的後半段衝刺到終點,得到最後的勝利。
故事到這裡結束了。這讓我很生氣,因為我認為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可以不擇手段贏得勝利,但是,以不光明的手法贏得比賽,其實一點也不光彩!
冷靜下來後,仔細想一想,其實若能親子共讀這本書,就可以與孩子分享由這本書衍伸出來的想法,包括了被嘲笑者心中的難過與憤怒、欺騙的後果、嘲笑弱者的行為……,那麼這本書就不是那麼「可惡」了。
假日在家,我和外子接力唸書給女兒聽,在一小時四十分鐘內,唸了七十一個故事,女兒還欲罷不能。在這段高質感的親子時間中,女兒並不是單純的接收聲音,她也會與我和外子討論故事情節,甚至為故事主人翁的悲慘遭遇流下同情的眼淚。看女兒專心聽故事、沉醉在故事情節中的模樣,我深刻體會到親子共讀的必要性。
特別是當社會、學校不斷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時,家長更有必要參與孩子的閱讀活動,了解孩子到底在看什麼書。如此,才能適時地提供孩子必要的輔導,擴展孩子的閱讀領域,也更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與想法,甚至發現孩子的興趣或潛能。
參與孩子的閱讀活動並不是單指幫孩子選書,其實正好相反地,我認為家長不需要設限太多,因為也許一本書在大人看來沒有什麼教育意涵在其中,但是卻有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道德情感。親子共讀的積極意義,應是家長與孩子讀同樣的一本書。它可以是父母唸書給孩子聽,當然也可以是孩子唸書給父母聽,或是親子分別閱讀同一本書,再一起討論分享。而且我認為,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親子共讀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從書本上可以學到的東西,絕對超過了大人的想像,孩子的理解能力與想像力,也超乎大人的預期,親子共讀反而會讓家長感受到孩子豐富的情感。有些家長習慣只為孩子準備繪本、民間故事、童話故事,以為孩子只看得懂這些書,只對這些書有興趣。但是,透過親子共讀,家長可以將選書的範圍擴大,甚至將難度提高一點點,孩子或許還不能確實了解書中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意義,但是,請相信我,孩子對於書中的情境與情感卻是有能力掌握的。
閱讀是一件很美的事情,親子共讀則將原本只能獨享的美好擴大成親子共享的甜蜜。行筆至此,我仍陶醉在女兒專注聽故事的可愛表情中。您也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