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光復書局出版《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邀請詹宏志先生擔任總策劃,他說:「文學對整個人類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而就文學的形式來說,小說最能刻畫人生百態並呈現人性的複雜、深奧與迷思。」「在我們的社會歷經無數模倣、學習、文化入超的過程之後,我們渴望能透過自己的觀察、自己的創造力、組織力,完成這一套屬於自己的文學世界觀。」
因此,該套書以「文化的親疏、歷史的脈絡與地理的分布為分隔,將廿世紀全世界的文學略分為英美、歐陸、第三世界、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等六大部門」,延聘學者專家親身參與,完全採原文直接翻譯,除英文外,在歐陸有俄文、德文、西班牙文、法文,在亞洲則有日文、韓文。
當時特別邀請關懷人道的作家陳映真先生擔任「第三世界」部分的主編。
陳映真曾說:「理論的思維令人疲乏。事實上,我對『第三世界」』的難忘的體會,不是讀理論出來的,而是源自幾次具體的感性經驗。當時他提出該部分的編輯理念與企畫全文如下:
第三世界文學之所以值得我們關切與認識,有下列這幾個理由:
一、第三世界各民族和各國,在三、四百年來一直是西方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民族壓迫││民族解放的長期鬥爭構成的激盪的歷史,使第三世界文學燃燒著對人的自由、解放、尊嚴和正義的熾烈的火光和深沉的思考,相形於當代西方「先進國」文學的廢頹、意志喪失、人間疏隔、平庸膚淺,尤顯得磅礡、恢宏而豐富,不可不讀。
二、在臺灣,尤其在戰後四十年間,我們的教授、作家、文學青年,在強大美國系文化、文學霸權下,習於以第一世界的眼睛、心智來界定文學、搞文學創作、從事文學批評,因而喪失了我們的文學的主體性。
第三世界文學,以它土著的、原創的、未完全受到第一世界文學影響的敘述方式、形式、結構、風土、對人和自然的觀念,對自由、尊嚴和人的解放諸問題的逼問方式,使我們重新思考文學之哲學的最原點
:文學是什麼?文學為什麼?文學為誰││以及文學如何構成和表達(敘述)。
三、通過閱讀第三世界最優美的文學,我們不但得以理解遼闊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心靈,也可以清除第一世界文學在我們的價值系統中的支配,重建自己的主體性。
當時選譯的十本第三世界小說有││
悆亞洲
韓/金石範:「烏鴉之死」
以一九四八年四月三日濟州島農民蜂起的歷史悲劇為背景,描寫人如何超越絕望與死亡,重新追求人間尊嚴的感人歷程。
韓/黃皙←:「客地」
以一九六○年「四‧一九」歷史性運動為背景,寫一代青年為祖國的自由與民主而崛起、勝利、挫敗與再思的、青春的歷史……。
菲律賓/非‧西諾依‧荷西:「群眾」
悆非洲
希臘/尼‧卡山扎基:「Report to Greco」
這是當代希臘偉大作家繼「希臘左巴」後的另一傑作。作者自稱以血淚寫成這部自傳式的巨構,是「我的靈魂是一種吶喊,這部作品是對於這吶喊的評述」。
喀麥隆/渥優諾:「老人和他的勳章」
以詼諧與諷刺的筆法告發白人殖民統治對非洲心靈、文化的嚴重戕害。
奈及利亞/阿卻貝:「上帝之箭」
以清明流暢的筆法,重內在的衝突與緊張著眼,寫非洲部族生活在白人殖民體制下發生崩解、分化的悲劇,有鮮明動人的控訴和理想。
肯亞/狄翁果:「血田」
悆拉丁美洲
薩爾瓦多/亞吉耶塔:「魯蓓婆婆的一天」
以薩爾瓦多民間風格和抒情傳統,描寫今日激盪的薩爾瓦多典型農民家族生活的一天,如何遭受今日薩國泛在的腐敗和恐怖所摧殘。筆力萬鈞,絕讚巨構。
墨西哥/魯佛:「彼德‧巴拉摩」
中南美洲/馬奎斯等:「中南美洲秀作選」
阿根廷/波赫士:「波赫士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