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裔學者高錕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高錕獲獎的貢獻在使用玻璃纖維做為通訊導體,創造了無遠弗屆的資訊高速公路,改變整個網路傳輸世界,也見證了應用科學對人類生活的深遠影響。
高錕年少時就展現對科學的興趣,而且都親自做實驗,自製炸彈,把弟弟的褲管都炸爆了,也自己組裝收音機。他從小就注重「學以致用」精神,他曾自問:「為何要學習知識?就是學懂了以後一定有用。」知識如果不能運用,只是一堆故紙而已,這也是影響他往後走上應用物理學的關鍵。
早在一九六六年,高錕就提出以玻璃代替銅線作為通訊傳輸介質的構想,當時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最後他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第一條光導纖維,到現在玻璃纖維的技術已經突破了「一根頭髮裡容納幾百萬條的電話線」,四十年後總算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肯定。
高錕雖然發明光纖技術,卻沒有申請專利。他過去獲得的國際大獎,專利權也全屬雇用他的英國公司,高錕本人並未利用他的才智而致富。高錕曾說:「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
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這樣的觀念是所有應用科學家都應該具備的素養,不能基於現實功利作為研究的考量。說起來很諷刺,應用科學本身就是講究現實功利的,要能夠立即應用在生活上,但是應用科學的學者卻又不能太重視功利,不能被金錢、權力誘惑。這就端賴於學者的人文素養了。
為什麼人文素養這麼重要呢?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應用科學走偏鋒就是重大的教訓。當時因為戰爭的需求,科學家們配合政客的政策,把愛因斯坦的研究理論拿來研發製造原子彈,最後在廣島、長崎展現了應用科學的研究成果,造成人類的浩劫。科學研究有時候令人著迷到執著的地步,科學家常因而忽略了其結果對人類的危害,不顧倫理與道德;甚至於只顧其經濟上的報酬者亦大有人在。
最近上映的影片「姊姊的守護者」,因為姊姊罹患血癌,為了救治她,父母聽醫生的建議生了一個妹妹,妹妹出生不久就開始輸血、進出醫院,最後要抽取骨髓醫治姊姊,父母沒有想過小妹妹的生命權和人權,好像她的生命是為了姊姊而生。同樣是父母生的小孩都會有這樣的迷惘,人類有能力面對複製人的生命、人權、倫理問題嗎?
高錕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在入學之前,父親就聘請家教教讀四書五經,一九七○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教授和校長達二十餘年,中研院的同事形容他「是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高錕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使得華人都與有榮焉,他的典範也印證了應用科學結合人文素養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