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秋月圓人團圓,各地遊子返鄉與家人歡度中秋之際,有一批人卻是無家可歸,經常露宿街頭或是火車站、地下道,這群遊民到處製造髒亂,被視為「都市之瘤」。日前行政院院會通過鐵路法修正案,增訂「流浪漢條款」,擬對車站內的流浪漢開罰,這項「創舉」對比吳揆提出的「庶民經濟」,實在是極大的諷刺。
吳揆上任後指示經建會研擬「庶民經濟」指標,希望政府更貼近庶民的心,了解庶民的疾苦,所有政策都要考慮到庶民。經建會預定周一公布「生活物價指數」,包括所得、生產、消費、金融等四大層面十三項,未來每月定期公布。
多位財委會立委質疑,這些指數若只是把消費者物價指數中某些項目挑出來另外計算,其實意義不大。吳揆若真想了解庶民的生活疾苦,應該到火車站、傳統市場走一趟,親自感受一下庶民的真實生活情形。
景氣不好,失業率高,許多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最近內政部統計,國內貧窮家庭逼近十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一萬二千戶,創歷史新高。事實上,台灣的窮人不止此數,近年來新貧與近貧族快速增加,許多人即使有工作,卻因收入太低而入不敷出,成為工作中的窮人。這群人因為不符合社會福利的補助標準,無法獲得相關補助,成為最苦的一群。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估計,如果把新貧與近貧族計算進去,台灣的窮人至少在一百三十八萬人以上,官方統計實在嚴重低估。
遊民是社會最底層的一群人,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家,每個遊民背後都有說不完的辛酸故事。對於鐵路法增訂「流浪漢條款」,遊民的反應很單純:「誰有錢繳罰款呢?」大家將心比心,這些有一餐沒一餐的遊民已經夠可憐了,行政院竟然要對他們開罰,難道這也是「庶民經濟」的新措施?行政院怎麼會通過如此荒謬且與吳揆施政理念背道而馳的法案呢?
不論社會如何進步,GDP年增率如何飆高,如果都市裡還是充滿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這樣的經濟發展肯定是失衡的。這些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停滯,今年甚至落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失業率破百分之六,街頭遊民明顯增加,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吳揆既然有心提出「庶民經濟」口號,就應積極落實。窮人最需要外界的協助,政府關懷他們都來不及,如何能夠加以取締。更何況,「取締」解決不了窮人或遊民問題,如果有一個家,誰願意睡在火車站、地下道?
學者指出,單是統計數字,GDP成長率不見得能真正反映人民的福祉,政府除了注意經濟成長外,還要注意所得分配的公平性。希望吳揆提出「庶民經濟」,能夠落實到對一般老百姓的福祉,不要忘了窮人與遊民。政府首長若有心想了解窮人或遊民有那些需求,其實不必勞師動眾另訂指標,趕快拿出具體的作法幫助這些最需要幫助的遊民與窮人,別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