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和吃月餅是過中秋節傳統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當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後來人們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現代醫學發達,逐漸不鼓勵吃太多月餅,因為月餅的熱量很高,營養師多建議不要大口大口咬,可以改成一個月餅與家人分享,細細品嘗,否則一次吃下整個高油、高糖的月餅,熱量驚人。
一九八○年代中期開始,由於生活西化,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使得台灣由南到北,中秋節變成「全民烤肉節」。但醫學證實,燒烤的肉類會導致蛋白質碳化,產生致癌物,建議民眾不妨以到河濱公園野餐賞月的方式替代烤肉。去年起,更由於推行節能減碳政策,各地政府大多停辦集體烤肉活動,不鼓勵民眾烤肉。
從傳統民俗到科學昌盛,這條路走了不止千年,而在一九六九年出現畫時代的分水嶺,那一年,美國首次登月成功。不過,科學的登月並不影響民俗的賞月,起源於中國的中秋節,影響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國家,各國人民依舊每年過中秋賞月。
科學不受民俗羈絆,一九七二年美國阿波羅計畫結束後,雖然探月的科學研究一度降溫。但受月球豐富資源的吸引,自二十世紀九○年代後期開始,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月球。二○○三年九月,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能一號」順利升空;二○○七年,日本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取得多項成果;同年稍後,中國「嫦娥一號」衛星踏上奔月旅程;去年印度「月船一號」也發射成功。
在新世紀的探月活動不同於冷戰時期,當時美蘇探月是為滿足政治和軍事需要;現在各國則是把科學探索和經濟需求相結合,以探測月球資源為主,為未來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加入「月球俱樂部」的國家愈來愈多,打破少數國家壟斷探月的局面。
中國古代詩人寫下許多詠誦中秋節的詩詞,其中宋朝詞人蘇軾所寫「水調歌頭」最為人熟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已達成階段性的目標,「嫦娥二號」預計明年發射,「嫦娥三號」將在二○一二年登陸月球。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並說,希望台灣的研究機構也能共同參與這項研究。
月球的資源不屬於任何國家,探月的活動也不是單一國家所能獨自完成,因此去年七月,美國、印度、南韓、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簽署聯合探月協議,共同發起名為「國際月球網絡」的探月活動,希望在月球建立數個科學站。
從中秋民俗到現代科學,象徵物質文明的一大進展,少吃月餅、減少烤肉都是健康的醫學觀念,但傳統民俗不應揚棄,畢竟這是文化構成的元素。台灣保存中華傳統,但在實現探月、甚至登月的夢想上,亦不應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