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國文系四四級同窗四十人,情誼深厚,畢業後每年聚會、出遊。最初一輛遊覽車,沒多久就膨脹到二輛,估計以後怕不要三車、四車,又警覺到那是「杞憂」,孩子們大了忙著去跳「踢死狗」,對大人們的玩意兒興趣缺缺。平常老黏在身旁可愛的小不點,不知何時,忽然間拉開了距離,雖然不無甜蜜負擔減緩之後的輕鬆,但也有著往日不再的惘然若失。
有一年,去了竹圍海水浴場,成年男女們手拉著手,圍成一處安全水域,讓我們的孩子們在圈內嬉遊。有人大歎說這是「子女在,不遠遊」,是呵!我們可都是名副其實的「孝子」、「孝女」咧。
而我正是「孝女」之一,女兒小時吃飯不爽快,要餵,拖拖拉拉地一頓飯要吃上二、三個小時。當時曾想,要是有「餵飯機」什麼的,家家戶戶都會置上一台。還好這種日子總會捱過去的,她們長大了,結婚了!換她來當餵飯機了,看著她耐心地一口一口餵她的兒子,我對她說這是「報應不爽」,也虧她還記得幼時的磨菇蘑菇,沒否認,只是靦腆地笑笑。
我們孝順自己的子女,以此來報答父母孝順我們,也許這就是孝道的新解吧;又或是動物護雛的天性原型;更或是人生循環性的定則。
朋友中有幼時孤苦而特能善盡父母職責的,他(她)們的解讀是:「盡力照顧子女,使他們快樂成長,以他們的所得來酬報我當年的所失。」喔!原來是這樣變型的補償,全然無怨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那付出之後的回饋,不只是成就的快慰,更且有薪火相傳的可期吧!
人生行事,又常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擁有時不知珍惜,失去時憬悟已遲,父母子女是如此,師生之間亦然。筆者就曾因感念師恩,慚愧未報而歉疚懺悔,只怪自己當在絳帳春風未冷之際,為什麼不曾多做一些使他高興、喜慰的事?等到我自己重蹈師門覆轍,遭遇感受再度循環,師大的學生們直到四年級試教之後才開始懂得一些,他(她)們對我說:「我們現在才知道老師的辛苦,開始要來對你好一點了!」我總是笑著說:「不必了!留著去對你們的學生吧!」
(本專欄每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