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可以看出吉卜林的帝國思想。這種思想可能是在印度成長養成的,可見英國人的確自視很高,他在印度生活彷彿像個王子,印度人則像叢林的野獸,所以跟他們相處是一種愛心的付出--這就是《森林王子》的主要內容。
英國殖民印度,帶給自己的國民些紛擾,因為英國人必須兩國間往返奔波,這種分離造成很大的問題,甚至影響男女的婚姻,但吉卜林並沒有受到影響,他在美國結婚 。
吉卜林的藝術氣質顯然是受到其父母的影響,他也多才多藝,甚至念了軍事學校。他人長得一表人才,卻醉心於印度的一切,最後終至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第一個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人)。吉卜林也是個畫家,繪畫內容都是從印度取材的。所以在他的文字作品中,常常會看到他的繪畫,顯示出他的叢林經驗是相當細膩的;凌晨兩點鐘,如果你開窗聆聽 ,你會聽到風的腳步聲,它就要去敲響初陽了。
英國人吉卜林人因長駐印度,故作品取材豐富,包羅萬象,老少咸宜,英國人尤其崇拜他,布朗飯店還曾免費招待他們夫婦住宿,因為他的帝國思想贏得了人心。吉卜林晚年生活較淒涼,因為他的兒子參戰而為國捐驅了,讓他傷心欲絕。這位帝國主義的文學先知,晚年就依靠他的女兒生活,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