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台灣約有四十二萬不升學,不就業,也不投入職訓的尼特族,監察院長王建←說,這是因為父母過於溺愛孩子。的確,溺愛孩子是造成尼特族的原因之一,但並非唯一,如果把尼特族全都歸咎父母溺愛,並不公平。
尼特族的存在有特定的社會條件,那就是經濟發展已進入富裕階段,人只要願意工作,富裕與否不得而知,但基本上不會匱乏,尼特族就是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從小要什麼有什麼,從不知匱乏為何物。
或許是這個原因,讓不少人認為尼特族是因父母過於溺愛,在成長過程沒學會承受挫折,太過驕縱與自我中心,才會無法適應職場環境,不願就業,窩在家裡讓父母養。
不過,光是不願就業,並不能稱為尼特族,尼特族還必須是不願就學與接受訓練,簡單說,就是完全與社會隔絕,從社會生活退縮。溺愛也許會讓孩子無法承受挫折,而不願進入職場(適應不良),但若連就學都不願意,恐怕是與人相處能力出了問題。
生長在什麼都不缺的飽食時代孩子,雖然說從小物質生活無缺,但同時也冷眼旁觀了大人為了爭權奪利、富貴榮華,所做的各種不堪之事,某些孩子或許道德神經較為敏感,能分辨是非善惡,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樣矛盾的環境(例如,父母提供的舒適生活,不願離開,卻又對父母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剝削窮人以造福自己的幫凶,頗不以為然),只好退縮回自己的空間裡。
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少子化加上父母過於寵愛,有孩子較不懂得與他人相處,於是在學校被同儕排擠,甚至霸凌,因恐懼或逃避而從社會生活中退縮,拒絕就學。
韓國作家Han Sang Bok在《關懷》一書中,對與正常人無異,卻因生活於過於扭曲的社會環境裡,偏偏自己又無法調整適應,於是拒絕、脫離社會生活的人,以「社會自閉性患者」形容,這或許可用來說明尼特族。
所以,尼特族的形成不光是家長溺愛,還有社會在高度經貿發展下,所產生的道德價值觀扭曲。
此外,由於少子化,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與人互動的經驗,個個唯我獨尊,不懂得與他人相處,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衝突,很可能更是尼特族退縮家裡的主因。
尼特族太多嚴重浪費勞動力,更是龐大的財政負擔(父母要養,社會要提供各種福利),想要解決尼特族問題,除了家長不要太過溺愛孩子,社會也應建構可學習如何與人相處、解決人際衝突,加強群育教育,避免校園霸凌,與人協調合作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學會融入社會生活,體驗人際關係的美善,或許是解決尼特族不斷增加的有效方法。
國任(台北市/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