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某電子業集團副董,為了圓女兒要開歐式咖啡廳夢想,由妻子帶領三個女兒在台北市信義區打造,沒想到從當初一、兩百坪的咖啡館,變成耗資百億元的萬坪頂級賣場。
雖然賣場號稱不走奢華路線,但目前進駐營運的七個品牌都是精品,這種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消費走向,其實在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存在,民眾不必因口袋寒酸而眼紅,但是從另一個方向觀察,除了讓我對「喜歡嗎?爸爸開一間給妳」的家庭教育困惑外,站在租稅公平的立場,恐也有公義的問題。
假如政府對電子業沒有接二連三的投資獎勵制度、兩稅合一,或是台灣有證券交易所得稅,及土地買賣也按市價徵稅,想必只能擠大賣場和在地攤上撿便宜貨的普羅大眾,會心服口服,因為那是人家有本事。
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財政部一再提高贈與和遺產課徵額度,徵收奢侈稅卻搞不定,豈不是在拉大貧富差距和剝削感嗎?失業率高檔盤旋,依舊有不少中小學生繳不起營養午餐費,而貴婦花錢卻不眨眼,經濟罪犯又沒幾個引渡回台,這些公權力一面倒向財閥的現象,只會讓人民看在眼裡,氣在心頭,更懷疑施政方向與財稅制度,真能苦民所苦?
馬總統被批評救災不力,覺得自己受委屈,「好人沒好報」,總統府解釋不是針對災民,而是被誤解到屏東霧台來得晚、關心慢,這件事引申到施政方向與財稅制度,若政府不明確改革,還給納稅小民一個公道,來得晚、關心慢引發民怨,就不是誤解了。
西拉雅(北縣新莊/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