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7包裝茶標示不符 且有商家掉包 須有公信機制 保障消費者 建立台灣茶品牌形象

消基會公布調查結果,發現市售包裝茶有五成七標示不符「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規範」,及「食品衛生管理法」,消費者不但可能買到次級貨,還可能喝下有害物質。
年初,岳父在茶行試喝時,商家拿出試泡的是高價貨,買回家泡了後,才發覺商家拿劣質茶掉包。我把岳父的經歷投稿《消費者月刊》,希望政府能推動茶葉產銷履歷,一來防止假貨欺客,二來幫助台灣茶農建立品牌。
台灣高山茶堪稱獨步全球,也是外國觀光客必買的伴手禮,然而,觀光客對喝茶大都外行,於是一些不肖業者就渾水摸魚掉包,這種拿劣質茶充當好茶賣的事,只要在國際曝光一次,就等於毀了台灣辛苦建立的茶文化。
由於國人富裕與大陸人對台灣高山茶瘋狂的影響,不但價格飛漲,且因為數量有限而奇貨可居,於是,有一些茶農將台灣的茶葉種引到越南、大陸種植,再配合台灣開發的烘培技術,製造出成本較低的「台灣高山茶」。
其實日本也在做這種事,因為日本茶葉產量有限,而喝茶人口眾多,早已將茶種與烘培技術外移到成本低廉地生產,但日本對茶葉的販售有嚴格的產銷認證機制,非國產但使用日本種與烘培技術的茶葉,必須在標示上註明。
反觀台灣,台灣的高山茶雖然品質優良,但對品牌打造與產地認證制度付之闕如,一斤六百元和一斤三千元的茶葉,都用同樣的外包裝,消費者根本無法辨別,購買時只要買一包以上,就有可能遭不肖店家掉包。
商業社會的交易行為只靠店家誠信是不夠的,政府相關單位必須建立幫助消費者辨識品質與價格的公信機制。
以日本為例,不同農家或茶園生產的茶葉,都有自己的包裝品牌,標明年度、茶園、品種、烘培技術,甚至連烘培師父的名字都拿來當品牌,一方面建立品牌意識,二方面提高茶農地位與榮譽感。
台灣雖有茶園這麼做,但並不普遍,希望政府盡速制定像有機產品認證般的高山茶產銷履歷機制,保障消費者,避免被黑心商人剝削;對建立台灣高山茶的品牌形象也大有幫助,別等到未來爆發國際醜聞,才來補破網。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