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總統府資政李家同痛批,將會像大學甄選一樣,家境富裕的孩子上才藝班,可以提出豐富的申請資料,窮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將更難翻身。且若沒有升學壓力,國中生將不再認真讀書,使整體程度逐漸下滑。
不過,考試升學是「智育選才」的菁英主義,如果完全用學科標準評量,許多孩子喜歡美術、體育,卻因數學、英文不好,被視為第二等學生。改為採計在校成績,則體育、藝術、工藝等的表現都包含在內,讓學生依興趣、才能適性發展,可鼓勵多元學習,五育均衡發展。
社會只知道少數窮孩子透過考試獲得社會地位,卻沒想過有更多「黑手博士」,靠著一技之長翻身。光靠考試,把技能取向的學生用智育的分數評量,反而不能培養多元人才。
免試入學另一個好處是,學生學習不會有焦慮,更有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免試入學也不見得會影響學習動機,學生在各個專長、興趣領域各自努力,對窮小孩來說,也能更專注於學習,反而有翻身機會。
傳統以聯考(或基測)作為唯一入學管道,讓學生無從發展個人才華,只會讀死書。但學科讀不好,不代表整體程度不佳。弱勢孩子的操作能力比考試能力強,只憑基測成績入學,不是公平競爭。未來競爭力在於創造力的培養,而不是會考試;沒有升學壓力,只從智育看問題的線性思考,反而偏頗。
今天各方辯論「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焦點仍多放在高中,而不言及高職及五專,仍無法避免「獨尊智育」的取向。台灣漸漸步入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形態,高中職的比例卻嚴重失調,導致整個教育體系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此際討論免試入學,應考量恢復廣設高職、五專,讓技能取向、操作能力比考試能力強的國中生,往高職、五專發展。
德國的技職教育可資參酌。其五或六年制的實科中學,傳授實用知識,培養中等的工商業、政府機關實務人才。課程以現代科目、現代語言為主,強調配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科目。
和台灣學子拚命擠進高中的情況不同,在德國、奧地利等國家行之百年的雙軌制技職教育,結合學校資源和事業單位的實務經驗,提高學科教育和實務操作的契合度,至今仍是德國經濟和工業的基礎。
據統計,百分之四十二的上班族後悔當初念錯系,百分之三十八學非所用。人力資源浪費與我國技職教育的萎縮有關。在討論「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時,絕不應忽略高職、五專的技職教育,否則所謂「窮學生沒機會翻身」、「無升學壓力則不認真讀書」等問題,都是知識份子的偏狹思考,不脫士大夫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