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創校八百周年紀念。一二○九年,一批在牛津因和當地居民有所爭執的學者和學生,遷到劍橋,在此建校,後來成為和牛津大學齊名的劍橋大學,八百年來,培育不少著名人才,如牛頓(Isaac Newton)、密爾頓(John Milton)、哈佛(John Harvard)、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及我國的徐志摩、李國鼎等。
但較少人知道的是,今年劍橋大學的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簡稱CUP),也有一些值得紀念的周年喜慶,─那就是CUP核准從事出版事業四百七十五年,及出版第一本書四百二十五年紀念,也是在北美成立分社的六十周年紀念,CUP特別在英國總社及紐約分社均舉行過茶會,以紀念他們對知識傳播和閱讀推展的貢獻。
CUP和牛津大學出版社都是大學出版社的先驅。牛津在一四七八年成立出版社,英皇亨利八世也在一五三四年頒布特許狀,准許劍橋大學從事出版及印刷事業,並授權其印製各類書籍;然而受到其他出版社的阻撓,直到一五八四年,CUP才出版第一本書│「Two Treatises of the Lord His Holy Supper」,至今恰好四百二十五年。
與牛津大學出版社以出版語言與辭典為重點不同的是,CUP成立初期,以印製聖經和祈禱書為主要範圍,直到十七世紀以後,由於學術和社會的演進,CUP才邁向大學出版社應協助增進學術發展和促進知識普及的功能發展,到十九世紀中期,又因英國中等教育不斷成長,以及學校考試需要,CUP更擴大出版範圍到教科書及教材等主題。CUP從十七世紀中就曾出版過英王詹姆士一世的《王子之鏡》(A Prince's Looking Class)和《國王的權利請願書》(A Remonstrance for the Right of Kings)等在政治思想史上佔有地位的書;另外,牛頓、密爾頓、德萊頓(John Dryden)等名家的著作,亦在CUP出版之列;進入二十世紀,CUP更以其〈劍橋本中國通史〉、〈劍橋本英國文學史〉及李約瑟的〈中國科學與文明〉等書,揚名於全世界學術出版市場。亨利八世四百七十五年前核准CUP能夠出書,他可能想不到CUP到二十一世紀初,竟已成為龐大的國際出版機構,出版了三萬三千名作者的書,行銷全世界一百二十多個國家。
但CUP過去也曾遭遇過危機和嚴峻的挑戰,歷史上,劍橋大學出版社至少遇過三次破產危機。如一九一一年承接《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第十一版重新編寫與印刷的業務,差點周轉不靈而破產;一九六三年,它出版的《新石器時代南印度的畜牧人》一書,全球讀者只有十人,也曾造成其虧損過大;六年前CUP再度出現財務危機時,幸賴CUP找來財務管理專家潘世勛(Stephen Boune)出任執行長,才能扭轉情勢。
潘世勛除了進行組織變革外,他知道要積極進軍線上數位學術與教育市場,才能趕上資訊數位化時代;同時,即使是大學出版社,但仍然要學會「當個好生意人」的觀念。 CUP總部在英國劍橋大學,但他知道要把重心和焦點移到美國分社,因為北美市場全年三億五千萬美元的收入,佔了CUP全球營業額的一半以上;在編輯業務上,中美和南美洲及亞洲民眾都已習於美式英語,而非英國的傳統英語了,故書籍的編輯作業,要以美國為主較佳。但CUP也會顧慮到少數阿拉伯和非洲民眾英語學習和閱讀的需要。
CUP出版第一本書已四百二十五年了,它能維持如此長久的歷史,就在於能從它的校友─今年恰逢二百週年誕辰的達爾文學到「演化大革命」│達爾文的物種進化和物競天擇理論,讓CUP不斷從錯誤中學習,也不斷改變和革新,才能屹立不搖並生存下去。CUP四百多年發展的經驗,亦頗值得國內出版社在經濟不景氣中借鏡、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