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睡早起多運動,身體健康精神好,人也容易長高。 張燿仁攝
西方醫學認為,「多補充鈣質」就可以促進骨骼生長,可是國人卻普遍相信「轉骨」之說。究竟轉骨單純是傳統中醫的說法或民俗療法?還是西方醫學也認同的說法?揆諸世面上種類繁多的轉骨方、補藥、增高器,錯過轉骨關鍵期的人,還有機會再高人一等嗎?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的外表能夠出眾,但不少媽媽因此整天緊盯著孩子身體的變化,深怕一不小心錯過了「轉骨」好時機,孩子就得一輩子矮人一截,可是電視又教我們,太早轉骨會讓生長板提早密合,反而更加長不高,這又增添了媽媽另一重焦慮!
究竟「轉骨」的說法,有沒有醫學學理上的支持?果真小男孩要吃紅面番鴨燉補,小女孩要吃富含膠質、荷爾蒙的豬腳湯、青木瓜湯,或是多吃男女孩通用的虎骨膠、滴雞湯(煉雞膠),才能長得夠高大?
坊間產品忙促銷
市面上琳瑯滿目各類增高產品,電視購物頻道更常販售相關產品,還請到使用過的人現身說法,讓心急的媽媽恨不得立刻撥打訂購專線。
究竟什麼是「轉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解釋,所謂「轉骨」,以西醫的說法,其實就是人的快速生長發育期,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青春期。這個時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四肢快速成長,第二性徵也開始出現,所以不只是身高,而是整個身體全面的成長。
補氣養血兼安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玉娟說,一般「轉骨方」,大多是益腎養肝、健脾益胃、補氣養血、安神為主的藥方,不同的醫院、診所、醫師所開立的藥方,可能不盡相同,但原理都是一樣的。
在「益腎養肝」方面,常見的藥材有續斷、枸杞、杜仲、金櫻子、補骨脂、冬蟲夏草等;「健脾益胃」則包括芡實、薏仁、山藥、蓮子、白朮、茯苓等;「補氣、養血、安神」則包括西洋蔘、黨蔘、當歸、熟地、龍骨、牡蠣、酸棗仁、紅花等。
男要補氣女補血
陳玉娟說,基本上,少男少女轉骨配方其實差異不大,只是男孩活動量較大,所以會添加「補氣」的藥,如鹿茸;女孩因為有月經,所以會輔以補血、造血的藥材。
此外,相傳民間有一些偏方、藥材,具有上述功能,如:狗尾草、九層塔根、臭鼻頭、紅狗頭及羊奶頭等。
腎經充沛可助長
陳玉娟表示,在中醫的說法,腎臟經主骨,骨頭的成長是由腎氣的盈虧來主導,腎氣足,骨骼的成長就比較快速。而脾胃掌管人體絕大多數的營養吸收,脾胃功能好,營養吸收自然好,也有助於腎氣增長,因此構成一個成長發育的良性循環。
至於一般人在藥房、藥妝店可以看到相關產品,或電視廣告、購物頻道販售的現成湯劑,成分上也大多遵循同樣的原則,但是濃度可能較低,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所以中醫師建議,服用前最好還是親向醫師諮詢,針對不同體質調配不同藥劑,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秋進補最加分
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告訴我們,立秋過後是進補的好時機,也是轉骨的最佳時機。因為立秋時節,氣候逐漸轉涼,萬物必須為冬眠作準備,會努力累積養分,因而成為最適合人體進補調養的時節。
還有另一說法,則建議萬物滋長的春天,或春夏交替之際進補為宜。《黃帝內經》所述,春天是陽氣初生、充滿生命力的季節,如果在這個時候進補,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
遷就季節誤時機
這兩種說法,都各有其道理,陳玉娟說,最重要的,是千萬別為了遷就特定季節服用,結果反而延誤最佳成長時機。
陳玉娟說,吃轉骨方之所以有季節之分,主要是因為有些補養的藥材較燥熱,青春期的孩子在燥熱的季節服用,反而容易長青春痘,但如果能夠依據個人體質調配藥方,則不需要有季節的限制,因為「有的人反而適合在夏天或冬天調養」。
第二性徵即開補
既然季節沒有限制,孩子幾歲可以開始服用「轉骨方」?
其實,每個人成長的速度不一樣,轉骨的時機也是因人而異,一般而言,男孩上國中(十二到十三歲)開始服用為宜,女孩則以出現第二性徵的徵兆為依據,因此家中的女兒如果反映乳房脹痛,或是開始長出陰毛,或初經前後,就可以開始服用了。
但對於正處青春期的孩子,身體上出現變化,對很多人而言,真是一件尷尬而且難以啟齒的事,爸媽也不太可能藉由偷窺孩子洗澡,來觀察寶貝是否剛發育,所以建議帶著孩子到中醫門診,由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開始轉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