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提到人類過度耗用資源,不只導致全球暖化日益嚴重,也將引發生態浩劫。為防患未然,教育部去年開始推動「各級學校節約能源管理計畫」,希望培養學生節能減碳意識,讓碳足跡減量成為「全校運動」。
教育部環保小組表示,目前節能減碳的推動,主要依學校級別而採取「因校制宜」方式。例如大專校院與高中以「校園節能減碳管理輔導」計畫為主,除提升用電效率、增設節能設備,也朝「綠色大學」方向規畫,讓「減碳」成為大學的辦學理念。
所謂的「綠色大學」,是指讓學校成為符合地球環境保護觀念的綠色校園,無論是在廢棄物減量或是回收,都要盡量使用再生能源、生態工法或是購買當地出產的食物以減少運輸量等,讓永續環保觀念可以融入校園每個角落裡。以高雄中山大學為例,就利用校內設立的數位電表與控制器來進行電能管理監控,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教育部國教司司長楊昌裕表示,國中小方面則是朝落實能源教育與校園節能建築方向邁進。獲選今年教學卓越小學的台北縣建安國小就將能源教育融入日常課程中,不只培養孩子隨手關燈習慣,更教孩子聰明省電,日積月累下來,光是平均用電量就比前兩年同期省下百分之四十以上。
不只教育部在校園播種減碳觀念,農委會也希望結合全民來力行「碳足跡減量」運動,從去年開始推動「一生一樹,綠海家園」植樹運動,以林務局作為植樹認養媒合平台,希望每個人都能在一生中親手栽種一棵樹,藉此達到五年內至少超過千萬人為台灣種樹的目標,讓森林覆蓋率可以增加到六成以上,藉由植樹來削減自己曾留下的「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