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要降低碳足跡,不能光說不練,少喝瓶裝水與少吃進口蔬果,就是減碳行動的開始。」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張子見表示,碳足跡是生態足跡的一環,從台灣來看,碳足跡的累積里程相當驚人,若換算成面積,可達到台灣本土面積的三十八倍,顯示碳足跡減量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張子見表示,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不經意的小動作都是在累積碳足跡。比方說利用網際網路查詢資訊,按一次搜尋鍵與按兩次搜尋鍵所消耗的電力就不一樣,加上人手一罐的瓶裝水,其累積的碳足跡更是龐大,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耗掉的瓶裝水數量高達四十六億瓶,足可繞地球六圈以上。
此外,進口食物的使用也是增加碳足跡的關鍵之一,例如英國每年從紐西蘭大量進口蘋果,從生產到輸出,平均每顆蘋果就要製造一公斤的二氧化碳。這也是為什麼環保團體都在呼籲大家盡量「就地取材」,多食用本土生產的糧食蔬果,避免因長程運輸而助長排碳量。
除了「食」的攝取要盡量「在地化」,張子見表示,「衣、住、行」也同樣要合乎節能減碳效能。盡量購買本土製造、不經過繁複手續製造而成的衣物;而建造商在蓋房子時也要多納進「綠建築」的概念,盡量使用可回收建材來建造,並注重格局採光與通風,讓白天可以少開燈、夏天可以少吹冷氣。
「行」的方面,則要盡量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即使自己開車上班,也可以採取「共乘制」,透過呼朋引伴來坐車的方式,減少個人的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