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和「預防針」原理相同,是一種「冬病夏治」之道。進行方式是在一年之中,陽氣最旺、天氣最熱的三天(初伏天、中伏天、末伏天),趁皮膚腠理完全開泄,選用一些辛溫、祛寒中藥,對特定穴位進行敷貼,以去濕除病,提高免疫力。
以下便是常見關於「三伏貼」的疑問和解答。
Q1:三伏貼藥物成分是什麼?可作用於那些穴道?
A:取穴:肺俞、定喘、風門、大杼、膏肓、腎俞、脾俞。
藥物:白芥子、細辛、甘遂、元胡、丁香、附子等共研細末,以薑汁調製藥餅。
Q2:三伏貼有沒有副作用?
A:穴位敷貼是一種發泡療法,透過穴位刺激來治療,故對皮膚有強烈刺激性,可能會有表皮過敏反應,因此藥物劑量、調劑方式及給藥對象選擇,不盡相同。
如果感覺灼熱疼痛感厲害,就要提早除去藥物及藥布,以乾淨的棉棒擦拭皮膚。
如果出現水泡,不可弄破水泡,但可於患藥物防止感染。藥物尚敷貼於穴位之前,應避免激烈運動,藥布除去後一小時內,避免洗澡或搓洗該部位。
Q3:那些人不宜敷貼?
A:1、孕婦、一歲以下小孩,肺結核、嚴重心臟病、血壓過高不穩定者。
2、過去有中西藥物過敏史者。
3、感冒、發燒、喉嚨痛、有肺部感染、經常咯血者。
4、氣喘急性發作的患者。
5、容易產生瘢痕組織的體質,及蟹足腫體質,皮膚易破皮、長水泡的人。
6、有慢性病或皮膚病史者,應先由醫師評估後再決定。
Q4:不想敷貼,刮痧或用熱風吹作用於穴道,是否有類似效果?
A:有。但是效果絕對不比藥物敷貼。可以吹風機沿著背部脊椎兩側吹,或用刮痧、溫灸方式替代。
Q5:已經過了初伏與中伏還能貼嗎?
A:可以。三伏日每年不盡相同,但是約莫都在夏至到秋分這兩個月,在三伏天貼,效果滿分,不在這三天,效果會稍打些折扣,但還是有效。
Q6:三伏貼一定是貼三次嗎?
A:不一定。部分中醫師認為,中伏到末伏的時間間隔較長,可在中伏與末伏之間,加一次「中末伏」增加效果。
Q7:三伏貼對所有過敏皆有效嗎?
A:不是,三伏貼對於呼吸道過敏者最有效,其他類型過敏幫助不大。
Q8:三伏貼對其他疾病有效嗎?
A:有。對婦科、腸胃、睡眠障礙者,若於不同穴位敷貼,亦能產生效果。
像是腸胃不佳者,可針對膈腧穴敷貼。敷貼時,可將症狀告訴醫師,由醫師判斷是否針對其他穴道敷貼。
Q9:三伏貼治療過敏,是否需要搭配藥物?
A:能搭配最好,配合中藥,治療過敏的效果會更好。
解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申一中、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 整理:林賢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