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語」,為十惡之一。又作故妄語或虛誑語。指以欺人為目的而作之不實語。《雜阿含經》卷三十七提到:「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是名妄語。」
妄語之人,欲修道得力者,無有是處。如課文中的羅睺羅,雖然性溫品正,但喜歡說妄語捉弄人,故佛陀以洗足之水,即好比清淨的水裡有著垢穢一樣;而污髒之盆,則如三毒的垢穢填滿胸中一般,以此教喻羅睺羅,妄語乃不清淨的語言,會造成不清淨的心靈,及垢穢的口業,更會染污我們的清淨慧命。故《大智度論》卷十三中,佛陀告誡羅←羅:「無慚愧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復如是!」
《法苑珠林》卷七十中記載,若犯「妄語之罪」的眾生,死後恐將墮三惡道。如果此人能得生為人,則來世將受「二種果報」,即:「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人所誑。」「多被誹謗」,為指前世無信妄語不實,故今生受被他人誹謗之報。「為人所誑」,則指前世多以妄語欺誑他人,故今生受到他人所誑之報。
另外,據《大智度論》卷十三載,犯妄語戒而無慚愧心者,將有「一者、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語議,常不參豫;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等的十種罪報。
佛光山每年舉辦「在家五戒、菩薩戒會」的戒法傳授,即為令大眾有受「五戒」,因而能得「不妄語」的解脫因緣。若能「不妄語」者,即能得《受十善戒經》云的:「若能不妄語,說不妄言戒,持口如佛口,常說誠實語;是人生天上,口香熏諸天,若生於世間,謂諸香莊嚴」的妙善果報。
佛學院的學生,除了佛學上「解門」的課程學習,更要有佛法上「行門」的生活實踐。故進入佛學院就讀的在家同學們,學院皆會以持守「五戒」,為其做人生命解行的基本。《論語》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即指出「信用」為做人的根本,而五戒中的「不妄語」即代表著做人信用的保證。
《星雲法語》〈成功人生〉也提到:「信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沒有信用的話,你一次說謊、二次說謊,常常妄語,再有辦法,別人也不會喜歡的。」故《正法念處經》卷九云:「甘露及毒藥,皆在人舌中,實語成甘露,妄言則為毒」,點出能不妄語者,即如同甘露般利人利已;而妄語者,就像毒藥一般的害人又害己。
所以,聰明的人兒啊!該不該守持「不妄語」呢?實當善思念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