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寺一襲灰袍披身,山門聳峙以「上接達摩一脈、下傳能秀兩家」之勢,安座在湖北黃梅東山之上。這是五祖弘忍道場,也是六祖惠能得法受衣缽之地,因此宋英宗親書「天下祖庭」。
門外,瘸腿乞丐,叫唱擁來,進退之間,讓人抽回了現實。禪,雖精妙卻不離生活,難怪四祖至五祖皆以農禪立寺,讓僧人免於托缽乞食,佛法才得以興揚,畝畝方田至今仍然苗苗青秧。
寺內古建築群要以聖母殿(圖{1})最為特殊,殿內供奉的聖母纖瘦,姿態莊嚴,她正是五祖生母周氏。
相傳五祖前世是位栽松老人,破頭山上巧遇四祖,央求出家。四祖見他老邁便說:「投胎再來,我就收你為徒。」當晚,老人借宿浣紗姑娘家。翌日,老人不知去向,姑娘竟未婚懷孕,被逐出家門,生下胎兒。這段三世因果感動了武則天,特賜封她為聖母,創下為僧人母親建殿堂的首例。
弘忍七歲以「佛性為姓,性空故無」獲四祖認可出家,就一直在四祖身旁修學,延續前世的承諾。當年四祖身旁不乏悟性高的弟子,傳法時他問:「參禪何須方便?」當眾印心。弘忍答「原地找人」獲得賞識,今日寺內有面碑牆上寫著:「認識你自己,應做如是觀。」回應了五祖,也為盲目找心者,一記當頭棒喝。
寺內樓閣層層,怎麼也抵不過一面漆脫蘚生的白牆,被後人代代傳頌。五祖當年要學僧在牆上寫偈,一較悟性。首座神秀先以「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在寺內傳頌。被在米坊裡舂米的惠能給聽到了,他大字不識,請人代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竟獲五祖印可,當晚密授《金剛經》,傳授衣缽。如今,舂米工具,仍完整地保留在六祖殿內,給人無限追憶。
從四祖到五祖、五祖到六祖緣緣相扣,依如大殿對聯:「佛法有因、佛法有緣、有因有緣、皆成佛果;祖傳一衣、祖傳一缽、一衣一缽、乃是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