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學院{9}肅靜/禁語--神聽‧我有明珠一顆

本芳 |2009.07.25
919觀看次
字級

禁語在於收攝口業,反觀自心,故禪堂參訪時,則須先禁語,藉由禁語來約束身心,以達清淨自在。

爬上叢林學院的六十坡,拋去山下的煩惱,蔥綠的大樹伴隨著來到叢林學院的院門,而第一眼見到的就是「肅靜牌」。無論是颳風下雨,肅靜牌總是肅立在學院院門中央,提醒來者「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到了修道院不可大聲喧嘩。除此之外,它更提醒佛學院的修道者,時時刻刻要收攝身心。而每晚七點,學院的學生都會自動將名牌換成禁語牌,相互提醒要把握這難得的禁語時間。

儒家說:「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與佛教三學「戒、定、慧」有不謀而合之處,一般人總喜歡用耳朵攀緣塵外之音,而無法達到定的階段,沒有了定,那來的靜,缺少了靜,心就不能安,心沒有辦法安,做起事來就會顯得毛躁,所謂寧靜致遠,唯有靜才能擁有禪心,處事才能通達,也唯有靜默,才能與聖賢、菩薩接心。

星雲大師在《肅靜》這篇文章說了一個故事,他說有一群旅客到名山寶剎參觀,但身旁的收音機卻一直開著,寺院裡的住眾就趨前勸說:「朋友,你們來此不就是希望獲得一點寧靜的氣氛嗎?你開著電唱機,連在這種地方都要用聲音來麻痺自己,完全沒有一刻的寧靜,怎麼能生出智慧來呢?」在這塵世紛擾的繁華都會中,我們常常忘記留些時間聆聽來自自己心靈的聲音呢?才華橫溢,博學灑逸的李白曾經感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我們怎能讓這期的生命就在渾沌裡虛度。

《法苑》裡有一段文說:「以神聽為上,以心聽為中,以耳聽為下。」人與人之間除了學會將心比心之外,若能聽見那聽不見的聲音,才能算是有真正懂得聆聽的人。三國時代曹植曾經上言:「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所以身為一國之君或領導者,應有英明的聽察力,懂得別人的需求,少是真正的明君。

其實照顧心外的世界容易,照顧自己的念頭難,唯識學中有云:「六根門頭盡是賊,晝夜六時外徘徊;無事上街逛一回,惹出是非卻問誰?」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心念照顧好,就會落入無明,而佛教所說的十二因緣,第一就是「無明」所起,故不得不留心念頭,外在所表現的一切,無非都是內心所起,心念一動,山河大地也會跟著我們而動,不可不慎,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很喜歡《佛遺教經》裡的一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專注是神聽最好的伙伴,心念澄清,自然能映萬物,心念一動,猶如大海中洶湧的浪花,無法觀照自己原本的面目。

站在大悲殿外的丹墀上,望著西山的夕陽緩緩而降,學院裡傳來鏗然的上課預備鐘響,晚上「禁語」的時間即將開始,其實讓心靈慢慢地滑進空靈無聲的狀態,是一種最大的享受,也是用功、自我省思最寶貴的時刻,此刻,晚風徐徐吹來,忽然憶起宋朝白雲端禪師的一首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就趁著在這靜謐的時光,擦亮心內的那顆明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