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貴版八日有關母語教學的兩篇投稿,筆者認為,母語教學最大問題,應是師資不足及教材紊亂。
目前培育師資的大學,極少開設相關的母語課程,即使有也是聊備一格的兩學分,更甚者將母語課程在通識課中,不強迫修習,要如何培養師資?而通過母語檢定的教師,經驗大都不足,很難從學生個別差異及紛雜的母語教材中,找出教與學的平衡點。
現今鄉土語教材至少有四家教科書商出版,各縣市、各校也有不少個編教材,不過目前閩南語拼音系統還沒有確定,教材中不但使用很多古漢字,還有通用、羅馬、托羅巴等不同拼音,雖然敘述同一個字,民編版教材卻有不同文字與拼音符號,反使原本會說台語的家長不會教台語,學生更不可能看得懂這些鮮少使用的拼音。
教育部雖承諾將編訂部編本台語教材,也將訂定各年級學習鄉土語言的基本標準,但目前因「教會羅馬拼音系統」和「通用拼音系統」的爭執尚無解,所以未來重新編訂的部編本教材的用詞,可能都是「漢字」,拼音字母的用詞顯然還要再研發,而且未來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的教材在編製時,也要符合拼音原則。
其次,教材中還有許多罕見字,及一些奇怪的符號,連有些老師在教學時,都覺得困難重重,遑論學生了。
既然教育部的目的是在「推廣」鄉土語言,就應簡化教材使用的文字,或是依程度學習,真正融入「談話」中,若能如此,相信實施效果會較好。
此外,鄉土語文教學國小每周一節課、國中選修,到了高中職後就中斷了,有邊緣化的危機。筆者認為,母語是用來溝通,文字並不那麼重要,為了追求文字上的拼音法,而喪失了最傳統的發音,反而是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