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云聯合國將從二○○八年後,使用的中文公文一律改採「簡體」字,消息一出,群眾嘩然!關於中文漢字的「正、俗」「繁、簡」,究何所之,本自有道理,但這事關連到聯合國,舉世關注,在這樣的形勢所迫下,卻也生出一些不必要的話語來。令人擔心的是,這些話語竟也做成了道理。沒道理的也成個道理。這還了得!
一般來說,中文書寫有「繁體」,有「簡體」,這說法其實有誤導之嫌!應說中文書寫有「正體」,有「簡體」 (或者說有「俗體」);而且很明顯,「正體」是「正」,「簡體」則是「簡」,但未必「正」(很多簡體不正)。當時,造簡體字的這班人可能忽略了「漢字」的「六書之法」,只一味的「簡」,結果弄得錯謬百出,邏輯紊亂。原來,漢字是很邏輯的,符合形象的邏輯,合乎認識的邏輯,極少數在「訛變」的過程中,有些例外,但總的來說,它果真是服膺圖象認識的「真、善、美」原則的。
有人說,中文簡字易懂,繁字難學;其實,是簡字易「寫」,「正」字寫來筆畫較「多」。有人說,中文簡字寫來較快,正字寫來較慢;但我們要說,寫歸寫,看是如何寫,若是電腦書寫,肯定一樣快,或者誰快誰慢還難說。有人說,簡字好認,正體字難認,其實不然,台港地區許多小孩在還沒上學以前,他就認得正體字好幾百。正因為漢字是圖象不是拼音,圖象的識字是直覺的,是更為切近於認識之源的,在他還沒會拼音以前,他就可以經由圖象的直覺而學會。就此來說,據實來說,不論正體字、簡體字,在認識的過程,並無大差異,若要細論其來,很可能正體字更勝一籌。
以目前的電腦化、數位化來看,中文漢字,不論正俗繁簡,已經沒有所謂的「簡易」繁難的問題,在操作的速度上,毫無差別。但做為文化載體來說,正俗繁簡,差別可大得不得了。「正」體字與傳統文化有其「連續性」,「簡」體字與傳統文化有其「斷裂性」。因為所有的典籍都以「正」體字書寫印刷,只學簡體字,那閱讀不了四書、老子、莊子、佛經,須得另學正體字,才能閱讀。「正」體字的構成,合乎造字六書原則,不論形象、構圖都較合乎「圖象」字的「真善美」,尤其寫成「書法藝術」,正體字令人美不勝收,而簡體字簡直不像話。
「雅、俗」之間,正體字是連續的,而簡體字則別出了個「雅」來,自己也究落到「俗」的地步去了。中國文化在簡體字盛行之下,自也就「俗」了,而「雅」也就成了少數更高有教養的人的領域了。若果如此,這根本違悖了我們傳統中「雅俗不二」的和合原則。須知:在人文教養中,可以「轉俗為雅」,也可以「化雅為俗」,我們的文化土壤就在這不斷的交替過程下,翻耕反芻,獲得滋養,綿延數千年,生生不息。
就這樣吧!「寫」歸寫,「印」歸印,手寫可以是「簡體」字,但鉛印或電腦打字可用「正體」字,既合「真、善、美」原則,也合手寫效率的原則。若論學習,則應從「正體」字開始,學習了正體字,簡體字只須一兩星期看看,自然也就通了。當然,那些不合漢字六書原則的簡體字,應趕快做校正,不宜再使用,以免造成認識的誤導,學習的隔閡與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