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便便危機 營養師建議 一餐攝取兩顆水果 與三碟深色蔬菜
【記者林賢齊台北報導】根據一份調查發現,超過四成國小學童水果攝取不足,未到衛生署建議的標準;四分之一學童沒有天天吃水果,即使學校營養午餐準備水果,小學生大都帶回家,甚至丟掉,導致三成九孩子每周排便次數小於三次,引發劇烈腹痛的「便便危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陳中明表示,五月份有十二位學童因為便秘掛急診,占小兒腹痛求診的百分之三十八。由於排便困難引發腹部劇烈疼痛指數,痛起來就像成人胃潰瘍穿孔、盲腸炎,以致臉色發白、冒汗。這些孩子有些人狀況嚴重到「肛裂」,且多以幼稚園學童為主,多半都是長期攝取蔬果不足所致。
北醫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楊淑惠說,家長經常有錯誤觀念,能接受孩子不吃蔬果,卻要孩子將「肉肉吃光光」,就怕蛋白質攝取不足,成長發育差。曾擔任學校營養午餐菜單設計的她也發現,很多家長因為孩子抱怨「午餐不好吃」,竟要求菜單將餐後水果剔除,多一些孩子喜歡的炸雞、披薩、漢堡。
這份針對台北市六百六十五位、小三到小五學童執行「蔬果攝取習慣以及腸道健康狀況」問卷發現,高達七成小朋友須等到水果削皮去籽,送到面前才會勉強吃上幾口,讓上廁所的時間都超過五分鐘還上不出來,或大不乾淨,肚子痛。 (記者邱麗玥攝)
陳中明說,便秘與排便天數無關,只要大便型狀呈「塊狀」、「顆粒狀」就是便秘,建議家長應該從孩子六個月開始接觸蔬菜泥、果汁等副食品,從小培養日日蔬果習慣,並維持腸道健康才能減少過敏、免疫疾病,平時要盡可能減少精緻食物攝取,多吃蔬菜水果,也必須養成習慣定時如廁、不拖延,少喝碳酸飲料、多喝水、多運動。
楊淑惠則建議,一餐至少要攝取兩顆富含維生素A、C的水果,像是木瓜、芭樂、芒果、橘子,與三碟深色的蔬菜,才不會便便危機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