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大的阿明,每次叫他去做什麼,都要重複很多次,且常在吃飯、看電視時坐不住,連在床上睡覺都停不下來,總是橫衝直撞,爬上爬下。在學校,老師發現他很難專心聽課,總是跟鄰座的同學講話,不然就是起來走動,到教室後面開櫃子、丟垃圾,雖然老師嚴加管教,但阿明依然故我。
許多家長帶著類似的難題來到門診,有些孩子這類問題隨著長大或環境的改變有所改善,但有些孩子的注意力持續度很短暫,活動量很高,抑制衝動的能力非常差,已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能力、社交關係,就不能把這個現象視為正常了。
所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係指孩子在注意力或過動程度,以及衝動控制方面達到一定的困難,造成發展上的障礙,我們稱之為「過動症」。
過動症已經被證實是一種生理疾病,可能是基因,神經、生理及環境因素所致,並不完全是管教失當或社會環境縱容的結果。
過動症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行為與藥物。行為治療必須從觀察記錄孩子的行為開始,與孩子產生正向情緒的互動,再進一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要求,並在專業人員介入協助下,與孩子一同擬訂最適當的「行為契約」,家長需針對孩子不同的行為做出不同的反應,以塑造出正確的行為。
然而,行為治療相對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孩子行為的改變也不是一蹴可幾!如果過動症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後續發生問題行為的風險即大增,例如說謊、逃學、濫用毒品、憂鬱、焦慮等,都是常見的共病症,在這樣的狀況下,則建議合併藥物治療。
大部分的家長對於是否要讓孩子服藥,感到疑慮或有罪惡感,例如害怕藥物的副作用,或擔心孩子對治療藥物上癮。
治療過動症的藥物較常見的副作用有胃口變差、頭痛、失眠等問題,但是這些可以透過調整服藥的劑量跟次數獲得改善。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心臟疾病、癲癇或妥瑞氏症,應該再與醫師討論治療藥物的選擇。另外,這類藥物在長期的追蹤發現,並沒有成癮的疑慮。因此,藥物治療在過動症的處理上,可說是一種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建議父母在照顧孩子之餘也要注意自己身心狀態,因他們是能力上有缺陷的兒童,他們的固執、反抗、不專心、草率,縱使再有耐心的父母,也可能被激起無助或憤怒感。父母要讓孩子了解,必須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也同時練習原諒孩子。父母跟孩子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唯有樂觀健康的父母,才有可能把對生活正面積極的想法,傳遞給下一代。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醫師 蔡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