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中國大陸銳意建設改革,這兩年對於栽培政壇的年輕領導班底,尤其重視,希望能將過去十年改革成功的棒子,傳給下一代。所以二十四歲擔任副廳長、二十九歲出任市長的實例一一浮現。不過,以二十九歲年齡,風光當選湖北省宜城市最年輕市長的周森鋒,也引發不少議論。
缺乏基層歷練 恐與地方脫節
目前中共中央和國家機關廳局級領導幹部中,來自高校畢業生的比例,雖然高達百分之四十四點六,但是具有縣、鄉基層領導工作經歷的,卻只有百分之十二點五,長此以往必與地方脫節。年輕幹部在那個層面上鍛煉最有效?無疑是最基層的縣、鄉、村,而縣級的鍛煉尤為重要。
金融海嘯後,為解決農村問題、紓緩城鄉差異,把優青幹部拉到最艱苦的鄉鎮縣去磨練刻不容緩地展開。在這樣的背景下,周森鋒以二十九歲的年齡,風光當選湖北省宜城市最年輕的市長,但也旋即被網友和媒體大肆圍堵,光是辯論他適任與否的報導,網站上就積累達兩百五十四萬多筆,其背後的意義,很值得省思。
培養新官體系 引進年輕幹部
放眼大陸,八○後出生而當選縣處級領導的年輕幹部比比皆是,這個現象被中國人民稱為八○後晉。周森鋒就任市長的宜城市,屬襄樊市管轄,這個面積兩千一百一十五平方公里、人口五十六萬的小城,只是縣級市,周森鋒也只是個縣處級幹部,在大陸黨高於政的氛圍中,他上面還有一位宜城書記官,頂著清華大學碩士榮銜的周森鋒,為何惹來網友的圍剿?
二○○三年襄樊市府爆發集體貪污案,包括市委書記在內七十多名幹部遭到整肅,為重新樹立形象,培養新官員體系,市府跟清華簽了人才合作協定,引進了三位清大碩士畢業生入府;論文和房地產有關的周森鋒是其中一個,直接在襄樊建委會當副主任,是副處長級。
有經歷無政績 引發質疑
他上任後因資質佳,被當成重點栽培對象,從二○○四年起,五年內歷經四個單位的職遷,雖然銓敘上只升了半級,由副處長變成正處長職等,不過時間都短,這也許也解釋了到宜城不滿十個月,有經歷、無政績的周森鋒,但憑政府部門給他的評價「責任心強,作風民主,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就能順利通過公務人員上任前的掛職幹部任前「公示」期,在既無人檢舉反對,又經市人代投票百分百贊成下順利就任。
今年類似周森鋒的這種縣級幹部升遷接近四百人,比他年輕、官做更大的,有現任新疆自治區副主席的胡偉,二十八歲就是浙江的縣長。現任河北省省長胡春華,二十七歲時就已經是副廳級幹部。當前八○後現身政壇成風,最小的一九八五年出生,最年長的也不過一九七四年出生。昆明市政府一份掛職幹部任前六十位公示名單中,就出現了三十名是八○後的准副縣級領導幹部,年齡在二十四到三十五歲之間,而且都已經是科級以上職位。
來不及做出能服人的成績
中共十七大報告裡提到,用人應有「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的十二字條件,從黨的幹部任命條例,也有硬性指標,就是必須有五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驗,兩年基層的從政經驗。周森鋒憑藉個人出色資質,被選為用人制度年輕化和進步的一個標誌,卻也正因為他年輕,馬不停蹄的升遷使得他在每一個崗位上只能待幾個月,來不及做出能服人的成績。
吸收了教訓後且從善如流,中共中央政治局七月一日審議並通過了新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據稱今後幹部考核將增加民眾滿意度、社會發展與安全穩定、和諧社會建設程度等衡量指標的比重,學歷等的比重將降低。不僅要看經濟建設的成果,還要看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以提高考核的公信力和準確性。
如何在破格提拔和循序以進中求平衡,迅速讓幹部隊伍年輕化,確是個難題。無論如何,聰明的周森鋒已經封口不接受任何採訪,要做出成績來見證長官提拔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