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猶太屯墾區
以色列在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後,在占領的戈蘭高地、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等阿拉伯人土地上,建立許多猶太人社區,鼓勵以色列人移居,以達分散敵人土地完整性的目的。
聯合國一八一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案」中規畫的巴勒斯坦人土地的猶太屯墾區,主要集中在約旦河西岸,安理會、國際法庭、歐盟等組織都曾表示,猶太屯墾區違反國際法,但以色列相應不理,並自一九七○年以來持續擴建。到二○○七年底,該屯墾區居民將近二十七萬人,撤除猶太屯墾區始終是以巴和談的一大障礙。
2.奧斯陸協議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進行了十四輪談判,終於取得歷史性突破。同年九月十三日,雙方在美國白宮草坪簽署「巴勒斯坦有限自治臨時協議」,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也就是「奧斯陸協議」。
根據這項協議,以色列將分階段撤軍,巴勒斯坦可獲得兩千平方公里以上的領土,並建立過渡的自治政府。此外,巴勒斯坦也在協議中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地位,但拒絕承認是「猶太人」國家。
不過,在協議簽署後兩年,拉賓遭到以色列極端分子刺殺,隨後巴勒斯坦極端勢力也連續發動針對以色列的攻擊事件,街頭衝突逐漸演變成雙方武裝對抗,奧斯陸協議遭到無限期擱置。
3.中東和平路線圖
以色列總理夏隆二○○一年以反恐的名義,加強對巴勒斯坦的攻擊,導致中東和平陷入僵局。二○○二年六月,聯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共同磋商,形成「中東和平路線圖」計畫,並在同年十二月華盛頓會議上通過。
二○○三年六月四日,巴勒斯坦、以色列以及美國三方,在約旦紅海港口城市阿卡巴舉行高峰會,宣布計畫正式啟動,主要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以巴雙方實現停火,巴方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政治改革,並在安全問題上與以色列合作;以色列則應撤離二○○○年九月二十八日以後占領的巴方領土,並凍結屯墾區的建設。
第二階段,從二○○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徵的巴勒斯坦國。第三階段,要在二○○五年完成以巴最終地位談判,並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