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竹筍要掌握「白」、「彎」、「矮」、「肥」四大要領。底部胖圓,吃起來口感越嫩,可以用指尖壓壓看,柔軟表示筍質鮮嫩;從外觀判斷,色澤偏黃、筍殼表面光滑的最優,表示綠竹筍沒有受到太多日照,因為筍子經陽光照射後會轉為綠色,內部纖維會因生長而老化。最恰當的尺寸約400g,家庭主婦大概可用一隻手抓起,根部的直徑約15到20公分。
筍尖不帶綠色比較不會苦澀。另外,綠竹筍愈呈彎曲狀,就代表剛冒出來,也愈嫩,愈新採的綠竹筍切片會帶有微濕的土,代表愈新鮮,最好避免購買清洗乾淨的綠竹筍。
如何削?
到底削到什麼程度才算OK,既不會吃到老硬粗纖維,又不會削掉一堆美味的筍肉?易師傅表示,削筍子講究手感,前幾刀削起來一定比較老、比較硬,等慢慢削到中間,感覺不再像之前那麼難下刀,就代表削得剛剛好,既沒浪費筍肉,又已經把老化纖維去除。
如何煮?
想讓綠竹筍變得更好吃,將帶皮的綠竹筍燙熟後,不要貪快直接放入冰箱或用大量冰水沖涼,因為此時與水分接觸,會降低甜味。建議用自然冷卻的方式,使其慢慢降溫,這樣才能維持鮮度與甜味。
剝皮後,用手觸摸綠竹筍表面,若感覺到粗糙、不光滑,或看起來顏色較深,此為老纖維,需用刀剔除,以免吃起來會刮、不順口。若要煮湯,沾土的麻竹筍切片,放入冷水用小火煮約2小時最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