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點靈】古法新作 除疫香包

陳威達 |2009.05.28
1649觀看次
字級

農曆五月,古稱「惡月」、「毒月」,因古時仲夏山林之間又濕又熱,常瀰漫有毒的山嵐瘴氣,加上某些有毒動物、昆蟲(如蜈蚣、毒蛇、蜘蛛、蟑螂、蚊、蠅等)進入活動頻繁及繁殖期,除古代居住環境衛生極差又加上天氣炎熱,蚊蟲、細菌、病毒容易孳生;食物儲存不易、易腐敗,飲食不慎,易發生腸胃不適,抗病力下降,以致常常發生大規模的「瘟疫」流行。

香包的由來

周朝時,紳士淑女為了消除體臭,都會在身上佩帶「香囊」。到漢朝,民間興起祛瘟避疫法來保平安,在香包內裝入艾草、檀香粉和雄黃等,尤其讓小孩子佩掛在身,用以防蚊蟲和驅邪。

端午節為何要掛艾葉、菖蒲

端午節會於門口插上艾葉、菖蒲(形似劍,故有「水劍」之稱),目的在驅辟邪氣穢臭、幫助除瘴癘;其用來預防瘟疫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使用艾葉、菖蒲做香包

是沿用古人在端午節於門口掛艾葉、菖蒲的精神,製作成為可隨身攜帶的香包、時時刻刻提高自身抗病力,阻隔病菌,預防病菌入侵繁殖。其中艾葉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通全身經脈、逐寒濕,散寒止痛,緩解水土不服,燥濕殺蟲;石菖蒲辛苦而溫,芳香走竄,能開竅,兼化濕去濕逐風。

香包中多使用具有芳香的中藥材,又如木香、小茴香、菊花、薄荷,多具揮發油,可殺菌,能達到除疫避蟲的作用。

可自行DIY

仲夏時節,容易腸胃不適,可加藿香、香薷、佩蘭、白豆蔻等,芳香化濕、化脾醒濕,止嘔清腸,解暑辟穢;壓力大、易緊張,為舒解壓力可加柴胡、佛手、香附子等,疏肝解鬱,和胃健脾,理氣止嘔,行氣怯痰,鎮痙止痛;入眠差則加遠志、茯神、浮小麥安神定志助眠。

此外,腸胃不適者也可將相關香包放在肚臍上;入眠差也可將相關香包放在枕頭上。

(作者為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  陳威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