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2009.05.04
1486觀看次
字級

今天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十三所大學五千餘學生在天安門集合,隨之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要求軟弱的北洋政府,不可於「凡爾賽和約」簽字,史稱「五四運動」。

胡適、魯迅等思想家紛紛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他們提倡白話文,批判傳統儒家禮教思想。陳獨秀、胡適等在蔡元培任校長的北京大學中任教,北大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基地。「新潮社」是五四前夕出現在北大的學生社團,發行人包括傅斯年、羅家倫。遊行前,羅家倫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立下兩大信條:「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外爭強權,內除國賊」,成為五四運動的中心口號。

所以,五四是九十年前的一場思想啟蒙運動、一場政治運動、一場科學與民主奠基的文明運動、一場文學運動,更是一場知識學界與青年們風起雲湧、澎湃激發的運動。遙想九十年前,能無感乎!

民國四十七年十月,「五四」代表人物胡適先生就任央研究院院長,他在典禮上說:「那時(五四),我覺得世界上兩、三百年來有一種公開趨向,朝科學民主這個方向走,朝新的科學方法走。那個時候,我的朋友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擁護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我要說這樣的話:把抽象的名詞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了;偶像化了,便會盲目的崇拜。當時我的朋友陳獨秀因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生活的方式。」

胡適對五四的定調,今日讀來仍震耳欲聾,五四追求民主,但是民主不只是理念,更是生活方式;民主不只是權力,更是一種生活習慣,這正是五四的問題所在,五四雖高談民主,卻少討論少實踐,喪失從學理中建立民主制度機會。

那麼我們在九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真正懂得了民主嗎?真正讓民主落實成全民的生活方式嗎?簡單的說,九十年後我們沒有將民主變成一種正確的生活的方式,反而操弄成一種民粹主義。民粹的特色是非理性反知識,一旦失去了理性包容,民主就只是獨裁的一種包裝;一旦失去了知識基礎,民主就只是權力的一種操弄。

九十年前,胡適與李大釗針對民主,曾經有過一系列辯論,後來胡適在雜誌上刊登文章,題目是「多談一些問題,少談一些主義」。今天台灣的問題就在這裡,大家都不談「正事」,不就事論事的理性思辨,任何事都先貼標籤,討論無限上綱到意識形態。民主應該是多談一些問題,少談一些主義;多談一些民生,少喊一些口號;多談一些國計,少貼一些標籤;多談一些應興應革,少說一些意識形態。

在「五四」九十周年的日子,我們應該真正反省民主價值,一起拒絕民粹主義、建立優質民主

;拒絕謊言、建立理性包容;拒絕撕裂、建立族群和諧;拒絕操弄、建立人間公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