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為表示對國民黨執政一年來的政績不滿,決定在五月十七日以「保台灣、顧主權、救失業、護弱勢」為訴求發動示威遊行。
與此同時,多位獨派大老也宣布在高雄舉辦嗆馬遊行,儘管民進黨中央不希望分散焦點,但是以台灣政情發展來看,以街頭遊行抗爭進行政黨鬥爭的活動應該節制,畢竟政黨擁有最大的政治籌碼,可以透過正式管道抗爭或杯葛。
民進黨以搞街頭抗爭起家,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執政了八年,執政期間由於政績太差,引起民眾反感。國民黨於在野期間也曾舉辦過幾次大型街頭遊行活動。
如今兩大政黨都經歷過在朝和在野的地位,一則可以體會「當家不易」的辛苦,二則可以了解「批評容易」的缺失。雙方應該盡可能把戰場拉回民主政治的議事廳,避免街頭的對壘。
這次民進黨舉辦街頭遊行的訴求,「保台灣、顧主權」是針對第三次江陳會簽訂的協議而來。
然而觀諸這次的協議是以定期航班、金融合作、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為主,未牽涉到主權問題,並非當前急切的政治議題。
至於「救失業、護弱勢」本來就是政府長期應該努力做的事,不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執政。
失業問題從扁政府的後期就開始擴大,馬執政之後碰到國際金融風暴,失業問題更加嚴重,只是做得不夠、不盡如人意。
護弱勢的問題無可諱言,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弱勢生活上遭遇的困境,政府應設法解決,這是例行性的政務。
這些問題在實質上還構不成走上街頭的理由。一是因為議題太過浮泛、這本是民進黨在議事堂上就可以充分表達。政黨率民眾走上街頭,一則增加社會成本,二則強化民眾的族群分裂意識。這兩項都是台灣政治發展的大阻礙,政黨以街頭替代議事,耗費的成本過大,影響也十分深遠。
自集遊法實施以來,上街頭抗議最多的就是政黨,本來集遊法的實施主要是針對弱勢團體,他們的心聲不受重視,又訴求無門,不得已只好走上街頭。
但是由於政黨遊行頻率太高,弱勢團體的聲音更不受重視,媒體也模糊了焦點。 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動作並沒有因為街頭抗爭而軟下來,黨主席蔡英文已下令焦土作戰,黨團也進行連續三天的甲級動員,黨團幹事長揚言不惜「流血抗爭」,議場上的鬥爭已經十分激烈,不會產生實質效益的街頭抗爭就可以免了。
我們認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至今,除非在正式的議場上完全沒有著力點,而且是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議題,政黨上街抗議才有實質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