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海岸養殖九孔日前傳出大量死亡消息,這是近十年來的第三次,過去對九孔大量死亡的原因,雖經專家學者多年研究,仍是眾說紛紜,並沒有確實的科學證據,可證明病毒是真正的致病原因(貝體身上找到病毒,不代表就是元凶),遑論提出有效的因應對策,九孔養殖的規模與產量,一直無法恢復昔日的榮光,據官方統計顯示,前年九孔總產量僅三百二十七公噸,不及全盛期產量的十分之一,業者苦不堪言。
這次養殖九孔再度爆發病變,政府相關部門再度將原因歸咎於病毒,所提出的「休養」作法,也很難讓業者信服。固然把病因推給病毒是最好的擋箭牌,因為感染病毒目前沒有藥醫,所以無能為力,再補上病毒是由對岸走私帶過來,亦非戰之罪,業者只能自求多福。
在一九八○年代末期,台灣草蝦養殖於全盛時期發生大量死亡,死亡率達九成以上,使得當年外銷數量,從數萬公噸下滑到數千公噸,對產業造成嚴重衝擊,引起業者極大的恐慌,最後也是把原因歸於病毒,也提出許多因應對策,更花費數億元經費進行產業再生計畫;然而二十年過去了,蝦類病變問題依舊無解,業者早另謀他途,國內蝦類需求轉由國外進口。
反觀泰國、中國、越南、厄瓜多等重要養蝦國家,雖曾發生養殖蝦類大量死亡,但是在產官學通力合作下,按部就班改進缺失,淘汰體質不良的經營體,回歸到生態養殖,並藉此推動繁養殖生產規範與國際接軌,建立國際魚病疫情預警通報系統,及處理病害問題的標準作業流程(SOP)等措施,產業恢復速度與狀況,明顯比台灣佳。
可見政府並沒有從慘痛的代價得到教訓,儘管台灣繁養殖技術及經驗,仍具有競爭優勢,但政府相關部門的決策與執行力跟不上腳步,特別是未充分準備即對外發言,徒然消耗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看到投入龐大資金與心血,辛苦耕耘多年的九孔養殖業者,忍痛關場或無奈的改養其他魚種,令人相當心痛,不知這樣的悲劇還要上演多少次?還能上演多少次?
杜宇(台北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