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地景】嘉義梅仔坑

周慧珠 |2009.04.12
1270觀看次
字級

梅山鄉位於嘉義縣東北部,東連接阿里山鄉,西接大林鎮,南與竹崎鄉為鄰,北隔著清水溪、北港溪與雲林縣古坑鄉為界。

嘉義縣梅山鄉風景區沿線盛開的梅花。位於嘉義縣梅山鄉市區的梅山公園其佔地六公頃,是當年嘉義八景之一的「梅坑月霽」所在,日據昭和九年即開始種植梅樹,但數量不多,直到民國二十三年,由梅山庄長江德樹移植三千株梅花後,才有今日規模。


在清康熙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一七年,陳夢林所撰「諸羅縣誌」中,即有「梅仔坑」的記載。依地方景觀特徵命名,是先民的共通作法,當漢人逐漸在此形成部落後,因發現附近溪谷中有梅樹數株,乃取名「梅仔坑」。

另外一說,梅山地區舊稱「梅仔坑」,或稱「糜仔坑」,相傳兩百多年前,梅山街區是商旅出入平原與山區的必經之地。由於路程遙遠,商旅會在此地打尖休息,於是,陸續有人在這裡蓋起小屋,販售米糕糜,漸漸形成街市,因而得名「糜仔坑」。

這裡也是原住民與漢族之間交界點,在清領時期即設有漢番界碑。早期的梅仔坑,原屬阿里山曹族聚居處,當時的梅仔坑尚少漢人居住。最早入墾此地,應該在清康熙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年,依據清康熙六十一年的記載,此地尚劃入「番地」區域,漢人則居住於靠近大莆林之處。依玉虛宮碑文所記,漢人入墾本地,約在清乾隆年間,而主要的目的則是採收天然物產,因此設立了臨時性的工寮,如半天寮、梨園寮、田寮,都是為了加工筍、紙、樟腦而設立的。

鄉內「南靖寮」,是閩漳南靖縣先民聚居地;「漳普寮庄」,是閩漳漳浦先民拓墾之地;「詔安寮庄」則是閩漳詔安縣先民聚居部落。而生毛樹庄、麻園寮庄、水底寮、大草埔、大坪庄、龍眼林庄、牛屎湖腳庄、幼葉林莊庄的命名,都與當時的地形地物特徵有關。目前,鄉內五大姓分別為陳、林、簡、吳、劉。

在交通不甚發達的時期,鄉民皆靠步道交通,至今留下許多山路古道,是梅山鄉最重要的文化資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