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三女學生 因睡眠不足、情緒管理不當導致 醫師籲:慎服止痛藥 避辛辣食物
【本報中和訊】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倒數計時,家中如果有青少年經常性頭痛,且次數愈來愈頻繁、劇烈,小心可能是「壓力型頭痛」引起;醫師呼籲不要濫服市售止痛藥物,小心服用過量可能造成肝、腎負擔及發育遲緩,得不償失。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昨天請來十四歲的翁小妹妹和她的母親現身說法。翁小妹妹是正在用功準備基測的國三學生,每天回到家後,還繼續自修到凌晨一點;去年十一月間常喊頭痛,後腦勺還會出現間歇性頭痛症狀,媽媽一度以為女兒想要藉此逃避課業,自行到藥房購買止痛藥給她服用。
翁小妹妹在服用市售止痛藥後,雖稍稍緩解頭痛症狀,但疼痛的次數愈來愈頻繁,且一次比一次劇烈,從一天兩、三次,逐漸增加到一天數十次,赴署立雙和醫院檢查,經腦波及電腦斷層掃描,證實翁小妹妹的症狀是因「壓力型頭痛」引起。
郭雲鼎說,壓力型頭痛大都出現在頭頂的頂葉及後腦的枕葉等部位,發病時會有脹痛感。有患者形容像是被大石頭壓住,也有人強調和脖子被繩子勒住沒有兩樣。翁小妹說她也有這種感覺,有時候甚至覺得有人把手伸進她的腦袋瓜子,用力拉扯她的神經,「真的真的很痛!」
他強調,睡眠不足、感冒和情緒管理不當,是造成國中以下學童壓力型頭痛的主要因素,只要服用非類固醇或抗發炎止痛藥物,輔以充足睡眠並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的刺激性食物,就可逐漸痊癒。但一般市售止痛藥物大多針對成人設計,對正在發育的學童腦部及器官來說,劑量都算過重,可能造成肝腎負擔及發育遲緩。
他建議家長發現青春期子女出現頭痛徵狀時,應帶子女就醫並填寫「疼痛量表」,通常總分在七分以下的壓力型頭痛患者,可藉由飲食、睡眠習慣的改善和適當情緒抒發來緩解疼痛;若總分高於七分,需進一步藉由腦波檢查、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振,釐清是否有腦瘤的可能性,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