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泡咖啡店的消費者,大概都知道非洲的咖啡品嚐起來,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獨特風味,但就是叫不出它的牌子。咖啡起源地—衣索比亞正設法刷新招牌,帶動非洲的出口競爭力。
據說,幾百年以前,衣索比亞一名叫柯迪(Kaldi)的牧羊者,隨手摘取並吞下不知名的莓果後,感到異常興奮,全人類與咖啡的戀愛傳說就此展開。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已不重要,但專家探索咖啡的原生地後,十分肯定咖啡誕生於衣索比亞。
沒有品牌 任人喊價
雖然是咖啡的「母親」,當地百姓喝咖啡也像中國人喝茶一樣習以為常。然而,每年光咖啡出口收入就達四億美元(約台幣一百三十九億元)的衣索比亞,長期以來因為沒有品牌名字,在市場上只能任人喊價。
以一公斤裝的精製咖啡為例,在國際市場上的零售價格約二十到二十八美元,當地出口生產商每公斤只能抽到兩美元,分到咖啡農手上只剩不到一美元,其他都被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咖啡貿易商所榨取。
衣索比亞咖啡不但生長環境良好,且是純手工栽培、鮮少摻雜化學物質,為了讓當地咖啡創新品牌,以利帶動出口、減緩貧窮,國際非營利組織「Light Years IP」遂與衣國智慧財產局合作,開始在全球三十餘國註冊智慧財產權商標。
註冊商標 打入國際
去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舉行的「美洲地區特選咖啡協會」年會上,衣索比亞咖啡一炮而紅,不管是香濃並帶點藍莓味的哈拉爾(Harar)、還是嚐起來有點像精釀美酒的耶加雪夫(Yirgacheffe),而斯丹摩(Sidamo)的國際零售價甚至飆到每公斤五十七點二美元。
價格的翻倍反映出衣索比亞咖啡的真實價值,自創品牌成功打入國際市場,並要求落實經銷商執照制度,讓一千五百萬咖啡農少了中間商的剝削,取得更大的零售價額。
未來每年咖啡出口收入可提高到十二億至十六億美元(約台幣四百一十七億至五百五十六億元)的衣索比亞,已給其他農礦產品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帶來不小震撼。
衣國智慧財產局局長曼吉斯提表示,非洲已有少數發展中國家開始了解到,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智慧財產權商標在出口競爭力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衣索比亞身為第一個管理自有品牌、第一個以產品註冊商標做為減貧工具的國家,感到十分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