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點靈】認識大腸直腸癌

蔡明宏 |2009.02.26
1198觀看次
字級

臨床上約九成以上的大腸癌皆由大腸瘜肉惡性變化產生,如能早期檢查發現及治療,五年存活率非常高,超過百分之九十。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飲食、潰瘍性大腸炎、大腸瘜肉及家族性有關係,發生率在性別上男女相近,且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如果家屬中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者,其罹患大腸直腸癌之機率,比一般人多出數倍之多。

大腸直腸癌患者常見症狀有: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便血、便秘、腹脹、裏急後重(解完大便仍想再解)、貧血及體重減輕,末期時或可摸到腫塊。有上述症狀時,就必須接受適當的檢查,尤其是上述症狀持續存在時更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尋找專科醫師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病灶。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可透過肛門指診、內視鏡檢查及大便潛血檢查等方式,其中肛門指診可於門診中實施,獲得初步的診斷。內視鏡依能檢查的部位不同可區分為「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兩種。硬式乙狀結腸鏡只能伸入直腸及大腸二十五公分,軟式乙狀結腸鏡可觀察到六十公分,大腸鏡更能探查到盲腸的位置。

大腸直腸癌所引起的潰瘍常會因大便排泄時的刺激而出血,紅血球破裂後血紅素就附在糞便中,因此,可透過大便潛血檢查發現,此種檢查是做為普查和初檢最好方法,若連續三次是陰性反應,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若呈陽性反應則須進一步檢查,先排除痔瘡或食物等因素引起的潛血反應。

在臨床上,為便於計畫治療及了解,將大腸直腸癌區分為A、B、C、D四期:

A期:癌細胞局限在腸壁上,未穿透腸壁。五年存活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B期:癌細胞穿透腸,尚未有淋巴組織之轉移。五年存活率約百分之六十至八十。

C期:癌細胞已侵入腸周圍的淋巴組織。五年存活率約百分之四十。

D期: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部位如肝、肺等。五年存活率百分之十。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與肉食、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食物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所以應注意均衡的飲食,勿只吃高蛋白、膽固醇、脂肪類食,應多食用高纖維質的蔬菜及水果,如家族中有大腸癌者,需定期接受檢查,有症狀能早發現,早治療。

(作者為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蔡明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