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學從事舞蹈工作六十年來,從沒間斷過的,是她的創作;而在練舞、創作之餘,她更展開各種古代樂舞、民族文化的研究,並且進一步引領著現代舞的中華精神。「我感覺到自己對舞蹈的狂熱與激情,好像隨著我的年齡成正比了」,劉鳳學笑著如是說道。
劉鳳學一直認為,實務與理論之間扮演著一種極吃重的相輔相成的關係。太過重視理論上研究背景、創作背後的故事,或是過於依賴強大的舞蹈技術,長久下來都無法滿足一個真心熱愛舞蹈的表演者。她提到自己這麼多年來,研究了唐樂舞、儒家舞蹈,並且深入去了解原住民文化、舞蹈,將這些與創作結合,正是她畢生最大的心血結晶。
從民國四十六年開始,劉鳳學投入唐代樂舞的研究,她首先花費八年的時間研讀二十五史,至今,劉鳳學在唐樂舞的研究,已經長達五十二年。劉鳳學回憶剛開始進行研究的時候,「當時那樣的生活條件,經濟狀況雖然差,這反而讓我更能專心投入在研究當中。那段時間,我從早到深夜,除了教課之外,也是不停地練舞、排舞,深夜回到宿舍之後,再運用自己的時間來研讀這些史書,倒也不是讀得精通,就是去了解,盡可能地去明白書中所表達的意涵。」
接著,劉鳳學開始對技術的層面進行研究,這對劉鳳學而言,其實是比較得心應手的部分,畢竟動作對她來說,是熟悉和較易掌握的。進入到樂譜的探索時,才是整個研究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
劉鳳學提到,由於唐代的樂譜十分古老,而且每一種樂器都有一種不同的符號來記錄它的音階
;而要把這些古老的樂譜翻成五線譜,然後再把這些古代舞蹈的文字紀錄轉譯成現代的敘述邏輯,最後將這些化為實際的肢體動作,並且錄影記錄,再將這些動作翻譯成拉邦舞譜;這整個過程對她來說,真的非常具有挑戰性。
劉鳳學指出,唐代距離現代著實是很遙遠的,即使在當時,這些樂舞也是經過三、四百年間來諸多地區的融合和變化了,然後在中原地區,結合成為唐朝樂舞。加以唐朝本身色彩豐富的文化,更讓劉鳳學對於唐樂舞的美學定位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她因此也走訪各地,研究了很多古畫、文物,進而更加深入唐朝整體的歷史環境背景。
而實際上,正因著劉鳳學對唐代背景的深入探索,當唐樂舞撞擊現代舞的世界,時代的相互激盪,成了舞台上最閃耀的瞬間!
同樣的研究歷程也體現在她對於原住民、儒家舞蹈的探究;從對文獻資料的研讀,實地的田野調查、接近當地民情,對於樂譜、舞譜的紀錄統整種種,讓劉鳳學一次又一次將中華精神透徹的融入舞蹈這個載體中。
劉鳳學認為,或許承傳中華文化的使命感,跟她從小生活在殖民地是有種關聯的,所以一直以來她對於中華文化,有一種深刻的感情。取材的時候,她也經常從各種與中華文化有相關的事物著手,它可能是詩詞,也可能是動作,這些從她的作品當中都能夠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