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紀遊.故鄉訪勝」 閱讀與地景座談會
主持:黃碧端
講者:羅智成、陳芳明

文建會近幾年積極參與台北國際書展,今年度以「閱讀文化地景」為主題,希望透過文化地景的閱讀,提升國人閱讀風氣,並帶動文化觀光休閒的旅遊風潮。《二○○九台灣文化觀光導覽手冊》即是代表作之一,蒐錄全台二十五縣市著名的文化景點、文化節慶、藝文展演場所等資訊,透過在地藝文達人的引介,剖析在地文化,引領大眾一同尋幽訪勝,並藉由書中的文字陳述,加深讀者對人情風味及歷史藝術的體認。此外,文建會去年出版的「閱讀文學地景」套書,則是透過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地點,讓民眾在閱讀中認識各地風土人情。
配合本次台北國際書展的參展主題「閱讀文化地景」,文建會二月九日在世貿一館主題廣場舉辦「文學紀遊.故鄉訪勝-閱讀與地景」座談會,由文建會主任委員黃碧端主持,並邀請陳芳明與羅智成兩位作家與會暢談。陳芳明的講題為「從發現台灣到發掘台灣」,介紹七○年代鄉土文學與九○年代後鄉土文學的展開及其差異;羅智成則以「旅行烏托邦-旅行的多重意涵」,介紹文學地景在旅行光譜中的位置、時空的變化。
黃碧端表示,文建會為讓民眾透過閱讀認識各地風土民情,在民國九十七年推動「閱讀文學地景」計畫,於四月份推出專集,並結合學校、地方文化館及公共圖書館等單位,推出閱讀文學地景系列講座,邀請作家、文史工作者舉辦講座,預計至今年七月舉辦百餘場。
陳芳明以「從發現台灣到發掘台灣」為題,就台灣文學史來說,一九四五年將近一九四九白話文來台灣之後,台灣文學才抬頭。當時有「反共文學」。一九五○年代女性作家已經開始寫台灣。
一九五○年代女性作家的散文,如一九四一鍾梅音《冷泉心影》談的是,這是第一本在文學中出現的地景。艾雯住在屏東,《漁港書簡》描寫的是屏東的民情風物,他擅用日記體、書信體,讀來十分親切,有如談天一般;徐鍾珮的《我在台北》描寫來台後的台北生活;張秀亞住台中,對台中環境寫得十分清楚,可以看見台中文學地景。
一般而言,女性作家比較不強調時間、空間,而是透過外在的描寫來呈現內在的空間與感情。一九六○年左右的鍾理和,白話文使用得最好,他在《貧賤夫妻》裡描寫了美濃的景象。花蓮的王楨和《香格里拉》、宜蘭的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基隆的王拓《金水嬸》裡有八斗子、鄭清文寫台北縣的新莊、桃園有鍾肇政寫龍潭、石門水庫、苗栗通宵七等聲的《沙河悲歌》、李喬的《寒夜三部曲》,鹿港的施叔青、李昂兩姊妹描寫女性的世界、雲林宋澤來的《打牛湳村》是雲林孩子的成長故事、高雄美濃吳錦發的《少年成長故事》……諸如此等,過去很多認為台灣不存在,但是在文學中去被發現了,尤其七○年代以後,更是「發現台灣」邁向「發掘台灣」了。

羅智成強調,旅遊是心靈新陳代謝,文學具有強大能量,可讓大眾認識鄉土、各地風情,透過旅行發揮文學美感經驗,讓心靈新陳代謝。
台灣是個豐富的地方,有主流與邊陲區域,羅智成說,雖是所熟悉的地方,但在熟悉的地方仍有陌生之處,在相同地點旅行會因時間及心情的不同,而有不同感受,例如花蓮地形特別,許多詩人、作家喜歡到花蓮,寫花蓮就有如台灣的文學意象庫,他鼓勵大家進行開發心靈及文學之旅,就如他在花蓮的「11號公路」看見世界景象--美國北海岸的特點。